烟台市芝罘区潇翔小学多年来秉承“自然生长”的学校文化,运用“人人潇翔”的发展原则,将“自然生长,自由飞翔”作为学校的发展理念,向“办属于孩子的学校”发展目标行进。多年来,学校遵循自然规律,站在儿童立场,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进行课程的整体架构,设计“读·做·行”自然生长课程体系。
来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郤江波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为了解决当地美育工作的短板,幼儿园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主线,开展艺术体验、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等美育课程,让幼儿在实践参与中了解四季更替、物候变化、农业生产、饮食调整等常识,感受自然之美、劳动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开设特定的文化艺术课程,系统塑造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使美育达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见证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成果,涉及的领域很丰富,文化内涵很深厚,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也很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 年 4 月,习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强调: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高校美育课,如何春风化雨、浸润人心“课堂氛围很好,课上边听边赏鉴,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湖北某高校学生郑倩对自己选修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外音乐鉴赏》给出了肯定的评价,但她也坦言,比起审美能力的提升,她在选课时更注重“结课时能否拿到高分”。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中心社会实践节目联合推出的直播节目“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第二讲”,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讲。现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教授讲述了《中小学课后美育课程建设项目》的案例。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品格教育。如何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打造“大美育”?坐落于天目湖畔的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开发“小水滴”课程,将天目湖的风景和人文变成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全面成长。
2024年北京市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推进会近日召开。市教委介绍,本市将开展全面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多元共享用好社会资源等六大行动。今后,“全员展演”将成为学校美育活动常态,中小学还将持续研发突出北京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
美育的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泛指关于“美”的感性教育,是经自然、文化、社会等途径形成的审美素养;后者专指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如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以及批判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