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他们后悔了吗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的人们在找工作时,有着同样的困扰,似乎工作是分等级的,拥有什么样的学历,就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在这背后,是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默认的规则,如同“孔乙己的长衫”一样,束缚着人的发展。
这里是“每日新语”的第三期。在如今的年轻人中,流行着一种新词——“孔乙己的长衫”。(往期:《肉体在上班,精神已离职》;《看了乙学,发现我早就乙里乙气了》)顾名思义,孔乙己的长衫,是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衍生而来。孔乙己穷困潦倒,却一直固执地穿着象征身份的长衫,最后有了一个荒诞的结局。
【念念有余】文学作品通过情绪共振的方式,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貌似客观的作品也有倾向,这些倾向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选择。余胜良孔乙己很早就是一个文化符号,现在长衫也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最近不少人用孔乙己不脱长衫来形容大学生放不下架子,不愿意从事接地气的劳动。
作者 | 崔鹏孔乙己该不该脱长衫?我所指的,和大家一样,就是当下新鲜人的就业问题。这件事的起因大概是某媒体发了篇文章,说在眼下就业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主要指那些刚进入社会的新鲜人,可以去做一些知识水平门槛比较低的行业。
孔乙己最近又火了,是因为很多人把现在的大学生形容成了孔乙己,把学历形容成了孔乙己的长衫。并且认为孔乙己就应该脱掉长衫,也就是要求大学生应该放下学历跟颜面,应该脚踏实地,应该去扫大街,应该去刷碗,应该去当掏粪工。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孔乙己”的网友评论孔乙己何许人也?又为何引得人们普遍代入和共情?
第78期主持人 | 董子琪我们此前在聊天室聊过年轻人去做轻体力活的趋势,今天不妨进一步讲讲眼下流行的“孔乙己的长衫”这个词所代表的集体困境。近来,不少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出了“脱不掉孔乙己的长衫”的感叹,哀叹自己无法摆脱“受过教育就应该坐办公室”的成见。
近一个月来,年轻人主动选择离开热门行业、大公司,去从事轻体力活的故事屡屡被推上热搜:从互联网大厂裸辞去卖盒饭,选秀爱豆转行卖包子……这是最近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的一阵热潮:“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指的是摆脱学历束缚去做一些传统印象中的“低层次”工作,想要在轻体力劳动中寻找摆脱KPI(
鲁迅先生塑造出来的这个文学形象,十分经典,但此次的“出圈”,却是孔乙己的那件“长衫”。这种“尴尬”状态简单点说,就是不少网友认为自己受过大学以上高等教育,有一纸“文凭”傍身,原本走进社会应当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却没想到,一出校门就遇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