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7月6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6日召开记者会公布,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帕金森病非常早期的风险因素,有关发现有望为预防、介入和治疗帕金森及其他脑退化病带来新方向。
公军,男,平邑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副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十几年,期间多次外出进修学习,熟练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头晕、头痛及相关脑血管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次,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3篇。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丽芬教授团队首次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和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发生明显改变,而高支链氨基酸饮食可以显著缓解小鼠的运动障碍和神经病理改变,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全程精准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全新靶点。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博士杨晓东携最新研究成果亮相围绕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LcS)菌株探索的国际研讨会,发表题为“针对帕金森患者便秘症状的有效性试验”的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为传递肠道健康的重要性,世界肠道日前夕,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落下帷幕。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科普活动,由养乐多、益力多联合支持举办的“消费者课堂”开讲。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消费者课堂活动现场。
肠道菌群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关联密切,相关科研成果的落地至关重要。第一财经获悉,全国首家FMT(肠菌移植)医学中心于今日落户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以肠道益生菌为例,其在肿瘤、免疫等疾病方面的治疗和广泛应用,成为了近年来行业关注的重点赛道,而上海在这一赛道拥有领先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