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漫丽在田东县义圩镇七里刺绣基地查看绣品完成情况(8月20日摄)。“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刺绣,后来又跟着姑姑、阿姨学,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已经以七里刺绣为基础创作了12种工艺品。我要让七里刺绣走出大山,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让七里刺绣走进学校,走近孩子,让阿奶的手艺代代相传。
来源:【人民网】“采用破线绣和平针绣两种绣法,通过抽象的图案刺绣以及多种颜色的绣线,将八角花美丽动人的形态一一勾画。”透过贵州省晴隆县布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李利的指尖,一幅精致而生动的八角花刺绣印染绣片跃然眼前。“八角花象征繁荣与幸福,体现布依族人追求繁荣昌盛、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记者 王小军)一双手、一把刻刀、一支画笔、一件件葫芦在非遗传承人——木扎帕尔·艾斯卡尔行刀运凿下,清晰流畅栩栩如生的画面便被留在了葫芦上……“首秀”就一鸣惊人出生在绘画世家的木扎帕尔·艾斯卡尔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将金块拉成金丝、再将金丝锻造成金柱或者金珠,将细若游丝的金线,密密匝绕在钢质模具上,使其成为弹簧状,再截成1毫米的小段,做成金圈……在乌鲁木齐市中亚黄金宝玉石产业园的一间古法手工艺坊内, 54岁的阿不都西提·阿不力米提盘腿坐在地毯上,带着2名徒弟,正在用
来源:【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点击参加看新闻抢红包最近,金天洪完成了一件纯手工打蜡的木雕作品《锦上添花》,从构思到完成,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每一幅木雕作品要经历设计、打坯,修光和打磨的过程,在他眼里,制作木雕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守住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唐卡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次创作都是画师与故事里的人物进行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只有完全找到这种心灵上的契合点,才能画出一幅可以传世的好作品。”达孜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唐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洛追说。
在今年6月29日闭幕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来自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选手严素梅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和极富创意的作品,在竞争激烈的竹编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她继2018年获得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冠军后,再次夺得全国性大赛的最高荣誉。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铁匠)、磨豆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打铁,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已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街道城北社区(东风坝)附近的一个铁匠铺内,铁匠王祖恒为了不让父辈们传下来的手艺失传,依旧坚守着这份古老的职业。
四川泸州江阳区分水岭镇油纸伞博物馆门前,68岁的毕六福(见图,毕原绅摄)费力地撑起直径3.5米、重达百斤的油纸伞。站在伞底仰头看,数千丝线经纬交织,形成独特的几何美感。做大伞,并非为了炫技。
中新网山西新闻4月19日电 “耳朵做成了桃子的形状,寓意着长寿;鼻子上缝了一条金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眉毛是狮子的眉毛,更添一丝王者风范……”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布老虎,都是李佩奇用废弃布料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今年43岁的李佩奇是大同浑源县人。
中新网成都10月18日电 题:手工艺人陈金蓉指尖造就“动物世界”:棕编是我的毕生事业。一堆棕榈叶、一把铁钳子和剪刀、几根铁丝、一部架着支架的手机,18日,48岁的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陈金蓉正在家中直播。
乱针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常州三宝”之一。过去一年,省人大代表、乱针绣第三代传承人孙燕云坚持守正创新,用一针一线绣出非遗之美,让传统文化焕发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今天的《履职一年间》,一起来了解孙燕云的故事。常州勤业路,乱针绣博物馆矗立路边。
甘肃山丹县民间手艺人周玉梅历时5年时间,用506幅剪纸作品创作出剪纸版《红楼梦》,眼前《红楼梦》连环画以剪纸的方式再现了《红楼梦》经典场景:“宝黛相会”“湘云醉卧”“刘姥姥进大观园”……多达506幅连环画正是这位甘肃山丹县普通的农村妇女周玉梅在5年的时间里一幅一幅剪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