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床于我,已经是一个遥远且久远的回忆了,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竹床,也没有睡过竹床。 在这个“现代感”越来越浓的时代,乡村的传统纳凉方式逐步被科技产品替代,竹床、竹席【传统蔑编】、门板铺,那些昔日摆在门口,摆在村头的纳凉工具,此刻已被空调代替。
发小们,或者慢慢地疏远,或者不知所踪。那天去闰生家,房子还是20年前的二层小楼,聊起小时候曾一起在房顶上睡觉过夜,半夜突然下雨,迷迷糊糊地就挟着被子回到床上。我问闰生现在只有带着孩子们睡屋顶了?闰生笑笑说,已经不是当初的少年啰!现在不睡屋顶,蚊子多,家里有空调,受那个罪!
炎炎夏日,各地都开启了炙热烧烤模式,人们一出门就只喊热,为躲避酷暑,享受清凉,人们只有纷纷躲进房间,开启空调降温避暑模式,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不用说了,就连农村,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有条件的人家也装上了空调,最不济的也买了电风扇。
创建全省文明城市,打造中国智慧之乡聊起儿时乘凉夜 邹晓峰咋夜九点多钟,我和其它拳迷一样,正在空调间里收看河南电视台播放的《武林风》节目,正看的过瘾,突然停电了。因为家里两个空调在同时转圈,再加上其它电器,我还认为跳闸了呢!于是,起身探头从窗口望着居住的小区,全都黑灯瞎火。
小时候,租住的是列东老街(现今的人行附近)的民屋。那时候,老街大多是木头、砖块结构的平层房。房前大多会有块较为宽敞的场地,平日里用来晾晒一些农作物。夜晚,街道的路口和隔着一定的距离,立着根木质电线杆子,装盏(白炽灯泡)路灯照亮着路面。
在句容,人们习惯将纳凉叫乘凉,乘凉多用竹床,因为竹床躺上去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所以叫凉床,凉床子。凉床,是上世纪中期前城乡主要的乘凉消暑工具。 许多人把重庆、杭州、南京、武汉称为四大火炉,句容靠南京很近,那时候窗子小,屋内通风差,帐子又不透气,夏天家里酷热难当,只有到外面乘凉。
现在的天气预报,如果最高温度不超过40度,那么就不算是高温。现在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电子产品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空调冰箱彩电,近些年来,很多农村的老年人反应,没有空调的话,自己恐怕很难渡过这种炎热的三伏天。
竹床,许多70和80后的记忆。生在农村,那个时候,没有空调的仲夏夜。喜欢搬起竹床去外面乘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门前,打谷场,池塘边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手里拿着蒲扇,边摇扇边聊天,还有小孩子追逐萤火虫的身影!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童年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