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外界部分声音对“水稻上山”项目的质疑,6月30日,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能亲自到现场去,与当地农民“一家家地问,一家家地谈”。
中新网金华5月24日电(董易鑫)“现在,我们在更早的地层、年代里找到野生稻遗存,说明稻作农业在上山起源有自然基础。特别是,这次我们发布的这项研究中,发现了13000年人类对水稻干预的证据,说明上山稻作文化的起源时间还可以向前追踪,这是上山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之一。
“水稻上山”之后,该科普“下山”了。近日,“水稻上山”舆论闹剧才逐渐收场。而当热度退去,我们更应该思索的是,一件本可以带来好处的创新农业技术,为何会一时间被误解、抨击?(7月5日《科技日报》)谣言从何起?
资料图: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图/新华社近日,“水稻上山”引起网民热议,很多人不理解,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也不可能那么高。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大意是说某地搞了“水稻上山”,进入汛期雨水增多,暴雨将梯田冲毁,令人痛心不已。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依法合规科学利用好“坡耕地”——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话题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王立彬近日,围绕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研发推广的“水稻上山”技术,相关话题引起网民热议。如何看待其可行性和影响?国家相关政策是怎样的?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5日报道:“良渚文化”申遗成功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也让“上山文化”申遗大受鼓舞。如果说“良渚文化”讲述了六千年前的故事,那“上山文化”则把文明的历史再往前挪到了一万年。因为一颗来自万年前的“稻米”,引发考古界的震惊,也让“上山文化遗址群”踏上了申遗路。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上山,是浙江省浦江县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土丘。2000年秋冬之际,这里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定名为上山遗址。经碳十四测年,遗址年代距今约11000年至8500年。2006年11月,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上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