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曾经是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家学传承、道德弘扬、人格塑造的载体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书信造成了巨大冲击,传统书信会否消失?书信文化应该如何传承?
上个世纪,抗战期间,傅雷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经典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群翻译家读罢傅雷译作后,不禁慨叹:“再也没人能译出这样的文章了。”傅雷一生,翻译过33本名著。他的译本,除了人名有点洋味外,文章本身几乎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可以说:“既展现了原作之神,又展现了中文之美。
为贯彻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日前,四川南充高中高坪校区开展了《一封家书》“我为师生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活动邀请了周末托管学生和家长代表参加,师生和家长代表一起包饺子,体验劳动乐趣,感受冬日里校园温暖。
““古诗讲‘家书抵万金’,现在是‘快递暖人心’!””中国政府网消息,李克强2月7日考察山西运城中通快递分拨中心。企业负责人告诉总理,今年春节快递需求旺盛,包裹量比平时增长30%。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不打烊、不休网、不积压,把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及时送到客户手中。
【编者按】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为避日人追捕,于7月21日只身离北平,先应傅作义邀请去绥远布置通俗读物社的工作,继而南返家乡苏州。在动荡的抗战岁月中,顾颉刚与家人聚少离多,其间他致家人的书信绝大部分已无存,而殷履安致顾颉刚的信却得以幸存。
新中国的成立,是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也是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怎么去反映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家书里的新中国》(张丁编著)一书,采用家书这种比较古老的形式,由小见大,展现了平凡而真实的家国主题。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国,我国古代士人,虽为文士,亦有许多有志之士,心系家国。今天,给大家推荐十首家国诗词,体会诗词中那份亘古不变的情怀。《大风歌》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编者按】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为避日人追捕,于7月21日只身离北平,先应傅作义邀请去绥远布置通俗读物社的工作,继而南返家乡苏州。在动荡的抗战岁月中,顾颉刚与家人聚少离多,其间他致家人的书信绝大部分已无存,而殷履安致顾颉刚的信却得以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