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时,共授予粟裕、徐海东等10人大将军衔,仅次于开国元帅,可以说,这十位大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赫赫战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藏着无法抹去的功绩,而这十个名字的背后也都蕴藏着数不清的战斗故事。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遭受严重失利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实施战略性大转移,史称‘长征‘。
红军长征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场战略转移,亦是一部伟大雄伟的传奇史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此后,三支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而在此次浩浩征途中,绝大部分的将领都参加其中,不过也有个别例外。
当年搞评衔制度时,原本设有一个大元帅军衔,毫无疑问,这个大元帅自然非毛泽东莫属。然而当彭德怀、罗荣桓等人劝毛主席接受大元帅军衔时,毛主席说了这样一席话:“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个元帅制服工作多不舒服,况且在群众中讲话也不方便,依我看,以后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一律不评军衔!
众所周知,这次军衔评定是有着严格标准的,过去的职称、资历、战绩都要作为考量标准,而在其中五十五名上将的评选标准是:1952年评级的时候就达到了兵团级正职、红军时期任职师级以上,且抗战时期担任军团级或者新四军旅级以上职务。
1955年新中国举行大授衔,这是对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结,当时毛主席已经明确表态不授予他大元帅军衔,且毛主席建议已经转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也不参与授衔,但有一人却是个例外,他在新中国举行授衔时已经离开了部队转入地方工作,但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他就是陈毅,作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陈毅的革命之路同样坎坷,陈毅的身影没有出现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中,但陈毅却同样经历了九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