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歌唱、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组古典音乐作品,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为推动十二木卡姆艺术传承和交流,当地政府耗资500万元建造了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表演大厅可以容纳数百人共同演奏,喜爱这项艺术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
地力下提·帕尔哈提审定演出节目。 受访者提供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 (记者 王小军)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2023年全国人代会,他将建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优秀传统文化”。
中新网新疆新闻6月1日电 (刘瑛琪 霍泠屹)“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新疆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宣传好木卡姆艺术,努力让这一被誉为“丝路明珠”的音乐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中新网新疆新闻4月25日电(刘雪梅)4月21日——25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在中国南宁举办。
中新网新疆乌鲁木齐12月13日电(左丹丹)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各县市的刀郎木卡姆,以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为盛,成为该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身处大漠深处的刀郎木卡姆是如何在麦盖提县做到有序传承的呢?
图为万桐书之女万静(右二)向新疆艺术学院赠予1952年至1957年间收集整理的十二套木卡姆记谱手稿。 胡嘉琛 摄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20日电 (胡嘉琛)“木卡姆记谱手稿不应尘封在书柜,应当让更多人了解它、传承它。把它交到专心做研究的学者手中,我很放心。
2006年的他,痴迷于音乐,只身前往歌剧故乡意大利求学。4年后的他,剪掉了国外留学居住卡,瞒着父母偷偷回国,只为挖掘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后来,他与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邂逅,被深深吸引,义无反顾来到新疆。
中新社乌鲁木齐8月14日电 题:新疆“民族音乐记录人”以数字化保护传承老技艺作者 胡嘉琛来到新疆近13年,王江江的足迹遍布300多个村庄,为2000多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记录了文字和影像资料。“意义是什么?最终想达成什么效果?”不少人对此感到疑惑。
光明网讯(记者 岳沛)8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艺术学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新疆理工学院、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协办的“生命如歌——万桐书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专题展在新疆理工
中新社乌鲁木齐12月7日电 题:探访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音乐瑰宝”历久弥新作者 胡嘉琛在新疆艺术学院的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内,陈列着20世纪50年代的乐谱手稿原稿和钢丝录音带。“这些珍贵的资料,具有划时代意义,同‘音乐瑰宝’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一样历久弥新。
在新疆鄯善县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一段吐鲁番木卡姆正在火热表演中。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吐鲁番木卡姆作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鼓不歌、无舞不乐”的艺术特色更是独具魅力。
【开放日聚焦】光明日报记者 李琦 尚杰在3月7日上午举行的新疆代表团开放日上,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代表说:“我长期从事木卡姆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木卡姆艺术的繁荣发展,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丰硕成果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