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州8月14日电(胡丰盛)清新的空气、慵懒的萌宠、现代的设计,透过巨幅落地窗望去,是翠竹绿林的连绵起伏,穿村而过的碧溪流淌……这样的场景往往出现在浪漫的想象之中,但窗边散落的工位和工作中的青年,随处可见的创业团队又在提示着你:这不是遐想,而是青年人的办公空间。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原乡》描写上世纪80年代,台湾老兵突破当局重重封锁,踏上了漫漫归乡路,书写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讲述了从两岸隔绝到台湾当局开放探亲那将近40年的特殊年代,两岸亲人之间日夜思念、隔海相望的感人故事,演绎了民族史上深沉的乡愁。
1月31日,“生长”在云雾间的松阳县四都乡一处古村落。本组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翁忻旸 摄海拔850米的寨头岭上,60岁的村妇鲍菊球推开窗子向外眺望,眼里透着光亮:云蒸霞蔚的山间美景,三三两两的游客闲适漫步,整个村子都生动了起来。农家一扇窗,时代一扇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0日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梁婷婷 赵田彦智 )“原乡”这个词,你用过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今日下午,原乡的回归与世界的抵达——蔡测海短篇小说集《假装是一棵桃树》分享会在长沙乐之书店雨花店举行。
新华社上海2月26日电(记者潘清、许晓青)“长大了,我要建一座桥,连接台湾和大陆,厦门和金门。只要努力,我一定会实现我的梦!”“我一半是台湾的记忆,一半是祖国大陆的记忆。我到底属于哪里?中国!”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出自历届“原乡杯”台胞青少年征文竞赛作品。
01祭祖,闽南语读作tsè-tsóo。小时候每年都会在重阳节前夕听到这个词,阿嬷会通知我们该到树林祠堂祭祖了。那时还不知道祭祖为何意,只知道会到一间很大的房子,前面广场上有各种小孩的游戏器材,大人们在祖先牌位前焚香祭拜,我们则在楼下玩得不亦乐乎。
新华社上海2月26日电(记者潘清、许晓青)“长大了,我要建一座桥,连接台湾和大陆,厦门和金门。只要努力,我一定会实现我的梦!”“我一半是台湾的记忆,一半是祖国大陆的记忆。我到底属于哪里?中国!”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出自历届“原乡杯”台胞青少年征文竞赛作品。
文|宫玉河巧得很!这面,三条石凳,只我一人;对面,石凳三条,仅一老头。看样子,老人有六七十岁年纪,满头银发,面色红润,些许皱纹。是城中村拆迁后的老人,或是住在子女这里的乡下老人?怀着好奇,我凑过去和老人攀谈。老人已82岁,居住在公园附近的“湖滨花园”。
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继5月在海峡卫视首播后,7月18日起再度登陆东南卫视和哔哩哔哩。纪录片从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一封封家书,用影像还原书信背后的故事,道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血浓于雨水”的骨肉亲情,让一封封家书跨越山海、超越隔阂、直抵人心,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来源:人民论坛网“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金华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文明开着收割机收获早稻。莲花镇 供图红网时刻新闻8月1日讯(通讯员 章迎春 许晓磊)在风拂稻浪、香飘四野的盛夏,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莲花镇金华村迎来了实施“梦里乡村”综合试点项目后的首次丰收:近800亩的早稻,收获35万公斤稻谷,实现收入42万元。
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综合运用时空穿梭、记忆叠加、采访追踪等形式,全面客观又细腻生动地演绎了两岸家书互通的历史,以书信为载体串联两岸家国记忆,展示了历史洪流的时代命运下,个体遭际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完成总导演洪雷所表达的重要意义——“以记录对抗遗忘”,显示出了三个层面的精神
中新社台北7月7日电 7月7日为“七七事变”83周年,台湾多个团体举行相关纪念活动。他引述“原乡人,不返回原乡,血液无法停止沸腾”,指出台胞在日本帝国主义染指台湾、祖国大陆的历史中,响应袓国“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的抗战精神,克服险阻、返回祖国。
游客在西溪南村枫杨林游赏。张靓秋、周涛涛在丰梧村与村民交流。经张靓秋团队改造后的徽州巷陌公共文化空间。在资源优势并不突出的普通村子,文化赋能乡村该从何入手?在皖南,一批新乡人与当地村干部、村民一道,正在进行一场乡村文化资源发掘、整理、活化利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