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学名豹纹脂身鲇,属于经典的入侵物种,原本生活在南美洲的河流中,因为谣传这种鱼喜欢吃垃圾、吃鱼粪而被引进,也因此得名“清道夫”,这种鱼因为不能自然越冬,所以在我国北方野外非常少见,但是在南方的部分水域,清道夫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琵琶鼠鱼”是很多种周身披挂骨板、在水底栖息型鱼种的合称,市井民间都叫它们“垃圾鱼”或者“清道夫鱼”,原产地在美洲巴拉马、巴西、哥斯达黎加等地,对当地渔业破坏影响严重,它们左右两侧的胸鳍相接生成圆弧形强力吸盘,因而能够吸附在石头或者鱼缸水族箱缸上。
众所周知,清道夫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鱼,这种鱼的学名叫做多辐翼甲鲶,是甲鲶科下口鲶亚科的一种,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巴拉圭水域。由于这种鱼常常以水塘里的粪便、淤泥为食,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清除水族箱的污垢、青苔,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清道夫的名字由此而来。
今天一位鱼友谈到了自己饲养的红龙,啥毛病也没有,就是感觉这条鱼整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原缸内有很多其他大型鱼,比如皇冠三间和虎鱼,都比红龙个体要大、要猛,而且龙鱼是最后入缸,所以红龙就受到了极度的压制。
要说你常见到的最恶心的鱼,可能非清道夫鱼莫属了。清道夫恶心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在世界东方那个著名的吃货国度,清道夫是少有的成功入侵物种之一,连最饕餮的吃货,听到它的名字都要反胃,更遑论做成菜端上桌了,所以清道夫成功殖民,前两年就在长江珠江泛滥成灾,人们却束手无策。
相信很多钓友都有看到过这样的视频,一个看似已经干涸而死的鱼,往嘴里滴几滴水后,原本已经死翘翘的它,竟然开始张嘴锁水喝,如此奇异的一幕引来众多人的热评,有的人认为视频在作假,有的人则认为很有可能性,毕竟这鱼长得太奇特了,那究竟此鱼能否具备起死回生本领呢?
钓鱼人最麻的就是小杂鱼的闹窝,比如小白条鱼、鰟鲏等。虽然它们都是烦人的鱼种,但无论怎样都还有一定的价值,最少还可以煎炸用来浪费酒。可是,当你钓到这三种外来入侵的鱼类时,是不是心情比钓到小杂鱼更加糟糕?有点吐血的感觉?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为清道夫鱼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同时被业界宣传能有效清理水中的青苔和其它鱼类的排泄物,然后就将它引入国内观赏鱼市场上了。原产地在拉丁美洲,它长得和我们本土的鱼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它的嘴,长得像一个吸盘一样,能够吃水底下的垃圾,所以还有人叫它吸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