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至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九日,两年多的时间,苏东坡在惠州为民谋福、寄情山水、快意文章,对惠州产生了无法用时间丈量的影响。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许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荔枝原产中国,盛产于岭南从茂名浮山岭下古老的黑叶荔枝到增江河畔名扬海内外的挂绿母树再到东莞层出不穷的荔枝新品荔枝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好更是农耕史孕育的水果奇迹在漫长的岁月中是谁苦心栽培终将这酸涩野果变成人间美味?是谁大力弘扬让这南国奇珍的美名传遍世界?
来源:【中国教师报】苏轼有这样一句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人赞美岭南风物,抒发了对岭南的留恋之情。我很喜欢这句诗,也喜欢用它作为身在岭南的写照,当然,我说的“岭南”是母校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岭南小学,也是我工作了25年的学校。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讥斥先朝”罪名被贬至岭南的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后就写下了这首传世诗篇,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你要是以为东坡先生在岭南只是自怨自艾,成日留连风物、吟醉山水间,那就大错特错了,东坡先生其实于岭南的发展大有功焉。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海上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被贬惠州后,写下了多首关于岭南的诗词,对当地的文化和民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篇岭南——寻迹古南越国》书封。作者供图“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的这首《惠州一绝》,至少出现了3种岭南佳果:卢橘(枇杷)、杨梅、荔枝。之所以说“至少”,是指明面所写,我们看到内中还隐现着纷繁的岭南水果景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古代有“网红达人”评选,苏轼一定榜上有名。时至今日,“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仍然是很多人的人生信条。
昔日文人笔下,“罗浮”二字甚至直接指代整个岭南地区。苏东坡对罗浮山的情结,可以说也是为岭南山水所倾倒。在岭南期间,苏东坡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足迹遍布广州、韶关、英德等地。仅在惠州,他留下逾400篇诗词文赋,行至西湖、罗浮山、汤泉等地。
【荔枝这些题,苏东坡来了都只能喊“救命”丨阿喵爱摸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一定不敢相信,后世的我们每逢荔枝季,都是岭南人。四月的白糖罂,六月的桂味、糯米糍,七月的仙进奉、挂绿......荔枝的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如何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