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策划 石磊 记者 潘秋亚 共享联盟·浦江 张晨晨记者 潘秋亚 摄金秋时节,沿浦阳江上溯,稻田连绵起伏,在浦江县黄宅镇深处镶嵌着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这里,黄泥夯的墙、仿茅草屋顶与绿油油的草坪交相辉映,走入其中仿佛穿越万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1日电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聚焦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
来源:【衢州日报-衢州新闻网】Play VideoPlayMute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Time 0:48Loaded: 0%Progress: 0%Stream TypeLIVERemaining Time -0:48 Playback Rate
潮新闻 记者 钱关键 共享联盟·浦江 陈好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合作,聚焦于上山文化遗存,从浦江上山遗址采集了12件陶器残片,对每个陶器的标本进行微体化石提取与分析,发现一万年前上山遗址就有了稻米酒。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发布了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新成果。其中,在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皇朝墩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这一考古新成果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我国科研团队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5月24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约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水稻;约1.
由于酒类易挥发,难以保存、发现、研究,酿酒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仍是未解之谜。在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12件陶器残片成为破解这一谜团的钥匙。科研团队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1万年前上山遗址的稻米酿酒技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心同显微CT机和来自考古遗址的陶片,你能想象这二者产生交集吗?最近,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安婷博士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让一个现代工业仪器和一枚历史碎片发生奇妙碰撞——他们用显微CT,在距今约1万年的两枚陶片中,找到了水稻的痕迹。
李娇俨、于山、汪文羽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共发布3项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的考古新成果,衢州市衢江区皇朝墩遗址位列其中。皇朝墩遗址是上山文化的第22处遗址点。
新华社杭州/洛杉矶12月11日电(记者冯源 谭晶晶)人类酿酒历史悠久,但酒易挥发难保存的特性,使得酿酒技术探源非常困难。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东亚地区最早的酒类酿造证据。相关证据表明,早在1万年前,居住在现中国浙江地区的上山先民就已掌握了酿酒技术。
来源:【浙江融媒体】“考古中国”又上新了。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此次公布的三项遗址,聚焦于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潮新闻 记者 石磊上山遗址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 潮新闻记者 石磊 摄新年的阳光洒在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的上山村,为这片古老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低矮的山丘上,两幢古朴的茅屋造型建筑静静伫立,仿佛两个尘封万年的神秘宝盒,正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它。
中新网金华5月24日电(董易鑫)“现在,我们在更早的地层、年代里找到野生稻遗存,说明稻作农业在上山起源有自然基础。特别是,这次我们发布的这项研究中,发现了13000年人类对水稻干预的证据,说明上山稻作文化的起源时间还可以向前追踪,这是上山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之一。
在记者认识的考古人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不太“出挑”,很少说话,习惯“单打独斗”。30多年,他一个人带着一群技工,在浙东、浙中地区奔走,在钱塘江流域的山水间流连。他一个人,走了多久?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