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苏区,山多地少,且土地很贫瘠。缺乏工商业,缺乏人口,缺医少药,还有四周的几十万装备精良、后勤充足的敌军不断侵扰。几万红军如何能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生存呢?结果,不但很好的生存,还建立了自己的苏维埃政府,根据地不断扩大,军队也随之壮大。
陕北,这个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广袤地区,以其独特的黄土高原风貌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闻名,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长征的艰难险阻,最终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喜悦之余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如何在经济极其落后的陕北根据地生存和发展?
华商网讯(记者 董旭叶 )陕甘交界,洛河源头的吴起,是北上宁夏,西出甘肃的咽喉重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胜利实现了历史性战略转移。吴起,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始点。
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的哈达铺,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情况下,9月20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布前往陕北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光荣伟大,不仅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取得了光荣伟大的业绩,而且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莲花生在水里头,毛主席在咱心里头;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忘了娘老子也忘不了你……”这是一首陕甘宁边区的民歌,唱的是延安百姓对毛主席的感佩与怀念之情。作为一个西部的小城,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延安注定是一座光辉的城市。在红军顺利长征之后到抗战结束,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里,延安一直是无数青年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在当年,曾有无数青年不远千里,放弃了在大城市的优渥生活,风尘仆仆的赶到延安,过起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