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羲和号”探日成果发布,实现多项国际首次。相距1.5亿公里,给太阳大气做CT。“在科学探测方面,‘羲和号’发射后成功实现了两个首次,即国际首次获得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以及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 I谱线和Fe I谱线的精细结构。”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今天,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天文学》发表了我国探日卫星“羲和号”的最新成果。“羲和号”获得国际上首个太阳大气自转运动的三维图像,进而发现了太阳大气自转的新规律,这项成果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和太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年6月,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自转是所有恒星的内禀属性。
来源:新华社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6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交汇点讯 6月,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自转是所有恒星的内禀属性。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6月13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天文学》发表我国探日卫星“羲和号”的最新成果。科学家们通过“羲和号”获取的太阳观测数据分析,首次精确刻画出了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进而发现了太阳大气自转的新规律。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太阳大气层的自转有什么规律,特别是不同高度的太阳大气,自转又是如何变化的,此前一直没有定论。然而,13日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的一篇论文,为理解太阳大气的自转规律提供新视角。
◎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太阳表面的细长暗条变化多端。它们有时会突然消失,有时又会突然爆发,像其他太阳爆发活动一样,给地球磁场带来或多或少的干扰。2月5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太阳物理团队基于“羲和号”全日面光谱成像,分别构建了一个太阳暗条和一个日珥的三维速度场。
新华社南京6月13日电(记者陈席元)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羲和号”:太阳的专属“摄影师”■王鹏皓 孟凡罡近日,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了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这为理解太阳自转的长期变化等带来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欣赏极光,不再是地球南北极区域独有的体验。近期,我国北方多地观测到极光。这些较低纬度地区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太阳活动对极光的产生,乃至空间天气的变化又有什么影响?《新闻直播间》周末特别策划——科技推动力,一起“感受太阳爆发活动带来的奇观”。
近日,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6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