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哈尔滨火了。”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大数据测算,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哈尔滨旅游的词条频频霸榜。
“18+13等于几?” “等于31。” “16+19等于几?” “等于35。” “13+17等于几?” “等于30。” 在一个热门短视频里面,一位家长当场逮住了用智能音箱做作业的熊孩子。而这正是智能语音技术深度融入消费级市场的力证。
被南方小土豆“攻陷”的哈尔滨大火了一把,但是当她们问起“哈尔滨”一名的由来和含义时,估计十个东北大哥有八个不知道,还有一个知道一些但是会说错。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哈尔滨,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才在官印《黑龙江舆地图》上正式定名为“哈尔滨”。
莫言在《过去的年》里,提到他们老家把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日”,要有送灶王爷的仪式:“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
导语▍一些老底子杭州话,一般都是年纪大的杭州人在用,年轻人基本不用这些“土话”,一些老典故杭州话就更加不知道了。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是,“土话”正逐渐被人们遗忘,或许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只能在一些文献中找到了。
南通话天天咣可是你会写吗?看完之后小编表示这么多年学真的白上了竟然!没!几!个!认!识!的!1、乸【读音】na【释义】老婆【举例】乸乸,我老欢喜你哩!(老婆,我老喜欢你的!)2、咓【读音】wo【释义】吐【举例】库呢尼我都要咓了!(看到你我都要吐了!
【阅读提示】“尔滨”引发南北文旅拉歌:掏出“家底”请你来光明网评论员:哈尔滨的文旅热潮正在复现“淄博撸串”的盛况。昵称南方游客的“小土豆”“小金豆”,喻指广西小游客的“小砂糖橘”,成为媒介传播关键词,连续多日登上各类热搜、热榜。
大河网讯(记者 孙振恒 实行生 鲁颍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词”不同。2020年的互联网上,照例涌现出了一批“奇奇怪怪”的网络用语。它们遣词造句自成一派,完全不守语言逻辑。词句思路跳跃、古灵精怪。细品之下又感别出心裁,让人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