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和老太在人生的暮年相互支撑着,坚强地活着,淡淡地、默默地,却是生死相依。 我小姨在县人民医院的ICU上班。常听她说起ICU里的感人故事,也因此我对这个由三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神秘地方有了感性的认识,并慢慢充满了好奇和感慨。
以我的视角,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带你走进精神科,了解隔绝“世界”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40载风雨,40个四季轮回,记录着一个重症精神科男护士的坚守和暖心情怀。1984年7月,20岁的他从护校毕业来到精神病院。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一张白纸、一根画笔,一颗童心、一张笑脸,简单的元素拼凑成重症监护室里最温馨的画面。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希望的故事。这是一个让人重新认识护理的意义和价值的故事,让重症监护室里充满爱与希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如果不是因为早产,洋洋和依依这对双胞胎姐妹应该在妈妈肚子里度过这个“六一”。“我这个爸爸是‘当了个寂寞’,没有什么机会和孩子接触。” 在北京协和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门口,她们的爸爸幽默地对记者说。他终于要见到自己的孩子了,心情很好。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9日讯(通讯员 黄清华 唐海莲)11月25日,患者李某的家属在患者成功从道县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转至普通病房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重症医学科黄清华主治医师以及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们送上锦旗,深切表达了对他们二十多天来精心救治的感激之情,正是他们的不
重症医学科,生命与死神较量的最前沿,每一刻都充满了挑战与未知。其实,这个有着各种精密医疗仪器、响着各种设备监测声音的科室,并非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冰冷可怕,反而充满了温情与希望。老人成功获救后,与医生开心互动。
与“死神”日夜赛跑,用爱托起生命新的希望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秉承“以院为公,以德为尊”的院训,狠抓学科建设,用爱心贴心暖心救护病人,临床救治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杨蔚然 宁瑜 莫娟“学科建设,是医院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知名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具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付逸飞 张玖杰ICU(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一个紧张、严肃且神秘的英文缩写,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是急危重症的代名词。可对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王冰而言,这里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我醒来,看到医生、护士像亲人一样守在身边,心里特别感动。”2月28日,在商丘市中医院外一科的病房里,69岁的患者张先生满含感激地说。他的家属也在一旁眼含热泪,不住地称赞:“医生牺牲休息时间陪我们检查,及时救治,挽救了我们家人的生命,太感谢咱们的医务人员了。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相愉 彭君“以为年轻扛得住,没想到死神离得这么近。”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病房,22岁的小彭(化姓)仍心有余悸。3月11日中午,小彭突发剧烈胸痛倒地,被朋友紧急送往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
2月23日早上,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病房飘出阵阵歌声,“祝你生日快乐……”病床上的顾淡忠老人(以下简称“顾奶奶”)戴着粉红色寿星帽正在切蛋糕。当天,家住崇明中兴镇北兴村的顾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病房迎来了她97岁生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黄丹 李雅雯)双胞胎分娩,如果剖宫产,两个宝宝之间的出生间隔大部分只有几分钟,如果顺产间隔时间大部分也在一小时左右。但家住岳阳的徐女士,她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时间却相隔了3天。
邓育兵,湖南省直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他是重症监护室里实力超群的青年医者,是敢闯敢拼,为救治患者连守三个日夜的邓医生,是实习同学最爱的带教老师。常年坚守在临床一线,直接参与了多例急危重患者和特殊重大安全事故病人的救治工作。
日前,奉贤区中心医院普外二病区和骨科三病区收到了同一位患者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锦旗上写着“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除病痛,仁心仁术暖人心”。这份礼物来自刚刚康复出院的吴先生,他的故事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
重症监护室的大门静静伫立,旁观悲欢与离合。目睹泪水,吞没哭喊,承受依靠与跪拜。它沉默地守候,见证生命的起起伏伏。推开三道大门,病房内是另一番天地。小刘站在病床旁,目光紧锁血滤机上闪烁的数字,手指随着动脉压的变化熟练调整管路位置,鲜红的血液在透析器里汩汩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