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老李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扶着爱人陈萍从4楼的家门口出发,在楼梯口站定:前方将有64级台阶,每一级20厘米高,8处转弯通道——上海老公房最常见的楼梯设计。一个快递员走一趟可能耗时仅1分钟,但老李夫妻足足要花半个小时。
你知道“爬楼机”吗?——它是一种无障碍升降机,依托于两个承载重量的橡胶后轮和负责导向的前轮以及多重安全保障措施,爬楼机既可利用底部的爬坡装置上下楼,亦可在平地上推行,最初被用于帮助残疾人出行,后来逐渐扩大到老年群体,解决了很多“悬空人士”的上下楼难题。
“十四五”以来,黄浦区将住在未加装电梯的高楼层“悬空老人”出行难题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多方合力破解难题。近日,家住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瞿溪路的63岁老人耿老伯电话中笑声朗朗,这缘于黄浦区民政局的一项公益项目——电动载人爬楼机服务。
“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2024年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我的想法是,上海在推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系统化集成。”1月23日,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戚建豪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这样说。他给晨报记者举了个例子。
打开“在嘉学”小程序,老人们就能方便地查询和预约各项为老服务,包括辅具租赁、到家沐浴、爬楼机预约等常见事项。“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这个小程序可以省去自己查询的麻烦,很方便。”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安亭镇居民赵霞还打算把“在嘉学”小程序推荐给身边的老姐妹。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人民城市服务人民。2023年初,嘉定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围绕“老小旧远”“衣食住行”等方面推进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区“两会”召开前,这些实事项目、民生项目完成了吗?
爬楼机服务突然不免费了,汪女士不得不自费购买服务,按照市场价一次130元,上下楼一个来回260元。近日,上海这名残疾人因无法享受免费“爬楼机”服务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家住徐汇区的汪女士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四肢几乎无法动弹,被认定为肢体1级残疾。
“老头子,你抓紧我,我扶着墙呢,别担心,我们慢慢下楼。”每次出门走到3楼楼梯口时,家住新成路街道仓场社区的77岁老人张建忠总要顿一顿。前方有30级台阶,每级20厘米高,腿脚不便的老张需在老伴的搀扶下花上20分钟才能走完,因此上下楼成为他的一大难题。
为满足行动受限的居民和老人便捷上下楼的需求,这些年,爬楼机应运而生。精巧的设计让爬楼机帮助“悬空”群体在上下楼时享受“稳稳的幸福”。相比于老公房加装电梯的流程和时间,爬楼机能帮助更多居民尽快实现“上下楼自由”。在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大的市中心,“悬空老人”一直是民生服务的痛点和难点。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旧小区的上下楼问题难倒了不少高龄或失能老人。徐汇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34.8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36.71%,区内三分之二的居住区又都是老旧小区。如何让这些居住在无电梯老旧小区的老人幸福养老,上下楼看似小事,实则是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
对于居住在老旧小区的大重疾病老年患者来说,上下楼甚是不便。为此,嘉定区南翔镇今年持续在老旧小区推广爬楼机服务,将老旧小区内患有大重疾病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今年4月,南翔镇社区建设办对老旧小区内患大重疾病(如血透、化疗等)的老人进行排摸。
仔细一打听,如果不享受补贴,预约服务人员上门一次100元,上下楼各算一次,节假日还要翻倍。不少老人通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留言板表达了他们的担心:如果完全按照市场价使用,老年人在支付上显然存在难度,可全靠政府投入又不现实,如何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