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相扣传承木作匠心 精雕细琢演绎工艺之美——访市级非遗项目遵化“龙韵凤华”宫廷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那淑云视频:魏伟 赵亮 王欢紫檀福寿纹扶手椅、黄花梨攒靠背四出头官帽椅、雕螭龙五屉柜……一个个古香古色的桌、椅、橱、床,演绎宫廷器具之华美。
来源:【海报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淑娟 见习记者 王慧杰 东营报道俗话说:“十匠九难缠,木匠鬼不缠。”“七十二行,巧数木匠。”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由于木匠技艺比较复杂,所以在民间一直被称为五大匠(木匠、泥水匠、铁匠、石匠、苫匠)之首。
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琉璃村,有一个世代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木工世家。他们代代相传,不断精湛技艺,将古老的雕刻技艺与现代木雕艺术完美结合。按照1:50的比例将我国故宫制作成了模型,现乾清宫的雕刻工作已完成,精致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近日,8个项目被列为第四批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涉及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三个类别。今天就一起来和静宝看看上海石库门(木作)修缮技艺。上海石库门建筑,是始于清末民初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立帖结构,并结合了欧洲的建筑联排体系。
红钢城小学的“小木匠”学习制作风扇。叮叮、铛铛、咔擦咔擦……12月5日,红钢城小学木工坊的学生们正在制作本次课的劳动作品——木制风扇。截锯、开榫、锉削、打磨,这对于小工匠们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的操作了。
李俊阁的名字,在古建修复界是一个传奇。20世纪60年代,二十来岁的他已是北京城罕见的“八级木工”,他手握墨斗、凿刀,不光在故宫、颐和园的修缮工程中锤炼技艺,足迹更是遍及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蓟县独乐寺、青海柳湾等古建遗址地,精心修复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