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通讯员 刘姗姗实习生 牛卓然六旬老人胸闷、喘气7年,病情逐渐加重,心脏随时可能会“罢工”,危及生命。日前,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成功为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起搏器(CRT-D),在治疗心衰的同时,兼具自动除颤功能,以防猝死。
深圳禾正医院完成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七旬老人重焕“心”生仅有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续航能力超过10年,无导线、无切口、无伤疤…… 3月14日,深圳禾正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洪浪带领心内科室团队为一名71岁的老年患者成功植入这个心脏“黑科技”——无导线起搏器,30分钟的
郭阿姨,74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静止性震颤,以左上肢为著,在当地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巴、盐酸苯海索等药物,3年前上述症状加重,症状逐渐发展至四肢,肢体严重震颤,全身僵硬不能动,自主生活能力减退,后调整药量为“美多巴一天8次,森福罗一天三次,症状较前虽有改善,但病情仍然在加重,晚上翻身困难,严重震颤生活十分痛苦,家人为了老人能安享晚年,经多方打听找到了交大一附院陈伟教授。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8日讯(通讯员 罗治勇)5月6日,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为一名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实施手术,这是娄底市首例左束支起搏术(LBBP)。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填补了娄底该项技术的空白。
视频:“迷你”发动机!荆州二医成功为患者植入无线起搏器荆州新闻网消息: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它的每一次跳动,有赖于右心房最深处一个叫窦房结的结构。而因窦房结病变引起的心跳过缓,临床上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因为这个病,79岁的李奶奶经常感到无力,平时说话都费劲。
记者26日获悉,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有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的70岁刘老伯成功植入了“双腔无导线胶囊起搏器”。这颗神奇起搏器“体重”仅1.75克,却能保证在患者心脏停止搏动或搏动较慢时重新启动;
88岁的奶奶最近3个月反复头晕,心室停搏长达7秒,被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关关难过关关过,在张亮主任团队细致耐心的诊治后,患者的不适症状全部改善,目前就剩下病窦综合征亟待解决,否则这位88岁高龄的患者下一次晕倒,可能无法再苏醒过来。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通讯员 吴琼峰 涂晓晨 王成形如一粒胶囊,重量不到2克,如此迷你的一枚心脏起搏器,给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近日,在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程翔教授带领团队,在该院金银湖院区成功为一例高龄老人植入一枚无导线起搏器。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日讯 近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院内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为86岁的陈奶奶(化姓)植入一枚胶囊大小的心脏起搏器。这一先进技术让患者不再需要传统起搏器中的导线,为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经常有患者问人工心脏起搏器到底能治疗哪些疾病,其实它主要适用于心率过慢或心脏停搏的患者,当心脏的泵血已经不能支持身体和脏器的运作时,患者会出现大脑缺血、缺氧,导致眩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这个时候再不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通讯员 吕晴 王慧文八旬婆婆心脏频发房颤,且心脏跳动缓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为她植入一枚胶囊大小的心脏起搏器,为心脏提供动力。由于这种起搏器没有导线,为高龄老人、感染风险高的人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老人已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