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贷款成为许多人解决资金需求的便捷途径。然而,在便利的背后,高利率、隐形费用和各种“套路”问题日益凸显,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风险。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深入走访网贷逾期群体,并对当前网贷行业生态进行了调查。
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活动频发,部分中介机构以“低息快贷”“无条件放款”等为噱头,通过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手段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诱导消费者陷入债务危机。北京金融监管局3月13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不法贷款中介,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套路一:虚假承诺诱签约。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当前,部分互联网平台贷款的各式“套路”越来越受到市场高度关注。表面上这些平台的贷款年化利率在24%以内,但是加上强制收取的“担保费”“担保服务费”等费用,消费者需要支付的成本高达36%,甚至更高。此外,贷款违约罚息更被视为消费者难以承受之重。
消费者在金融领域最容易踩哪些“坑”?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盘点了2024年消费者投诉热点,其中点名“高仿车险”泛滥、违规荐股风险频出、贷款步步“设坑”等多项金融领域乱象。进入2025年,上述乱象是否仍然存在?是否得到有效治理?
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通讯员 何周谛“您好,我是企业助贷中心经理,您有没有资金方面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来电开场白,如果当事人表明“不需要”,通话会结束;如果正好需要贷款,当事人可能被“低息”套路。近日,武汉市公安局汉阳分局成功破获一起涉及31人的团伙诈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