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是公认的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
清风拂柳,大地回春。3月26日,由太原市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承办的“唐音元韵——晋祠·永陵乐伎音乐文化联展”正式开展,四十余件文物,尽显宫廷乐舞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古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是诗圣杜甫对盛唐成都繁弦急管的无尽赞美,亦是千年前这座东方音乐之都的真实写照。2月5日,浙江省建德市的市民可以在家门口的博物馆里欣赏来自蜀地的唐音铿锵了。
“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在南京瞻园展出,永陵《二十四伎乐》穿越千年、跨越千里,在古琴、琵琶、横笛、箫、排箫、箜篌、鼓等乐器的诉说中,为南京市民徐徐展开一幅唐代宫廷燕乐的瑰丽画卷。石雕上的 24 位乐伎中,舞者有 2 人,乐器演奏者有 22 人,均为女伎。
在我们南昌,有一种歌吟艺术叫“楚调唐音”,其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被称为歌吟艺术的“活化石”。诗歌,用“楚调唐音”歌吟出来,悦耳动人,朗朗上口。早在2010年,“楚调唐音”就被列入至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对于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多人并不了解。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 清风拂柳,大地回春。3月26日,“唐音元韵——晋祠·永陵乐伎音乐文化联展”在晋祠博物馆开幕。整个展期2个半月,共40展余件品,邀请观众聆听永陵“二十四伎乐”的声音,感受来自川蜀之地的灵动风情。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761年,流寓成都的杜甫听到蜀地的丝竹声时,甚为惊讶地写下此诗。说明早在唐代,天府之国的急管繁弦之音就已绕梁不绝了。经过千年的岁月浮沉,当年宫廷宴乐的繁华场景已经难觅踪迹。
11月14日,曹昊(中)为学员免费授课。11月14日,曹昊在吹奏尺八。古音悠扬,梦回千年。11月14日,走进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的北吹竹尺八非遗工坊,曹昊正在为学员传授尺八吹奏技艺。今年37岁的曹昊,是唐普化尺八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这是真正的‘盛世唐音’。
前言#历史开讲#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贡献,而且在音乐领域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和成就。唐朝乐器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的音乐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幕式上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三楼中厅座无虚席、著名作家高建群、著名文化学者商子雍、陕西省图书馆领导、西安唐音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冰妍、隶书大家闫培福、原市长助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培琪、书画专家、各界知名人士等百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新网上海12月12日电(范宇斌 黄嘉乐)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民盟盟员、中国国家一级技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永千凭借作品《夜以继日》近日荣获2023当代陶瓷艺术珍品鉴赏大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