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军攻破明朝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然而在仅仅四十二天之后,即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便因兵败,在仓促称帝后被迫放弃京城。那么,李自成在入京后的四十二天都做了什么,为何会如此快的败退呢?
1644年,整个大明王朝被覆灭的阴霾笼罩着,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入京城。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位曾誓言守护大明江山的重臣,经过一番犹豫与挣扎最终打开了正阳门,为农民军打开了通往皇宫的通道。
19岁的李自成在陕西米脂县做驿卒,无论严寒酷暑,常年奔波于当地仅有的两处驿站。那时,他只想老老实实地攒上几个银子,早日娶妻生子,摆脱贫困的命运。随着天下饥民群情激愤,一场动乱正向四方蔓延,后来,李自成被迫下岗,加入了反抗的浪潮。
明末大乱时,他率领边兵、农民、流民扯旗造反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了广大中下层贫苦农民、小手工业者的鼎力支持,当时西北以及中原的人们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民谣,相率加入义军,使其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不久便以破竹之势攻破北京,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明王朝 、。
【内容摘要】以王戎笙教授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李自成结局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一文得出结论:“李自成率少数亲随突围,遭到当地乡勇伏击,于清顺治二年五月上旬遇害于湖广兴国州通山县九宫山北麓,即今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北麓。”要进一步了解李自成的结局,就有必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尤其是杀死李自成的凶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