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演绎过很多流传千古的绝恋,才子们也曾歌咏过无数风花雪月的诗词,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还有令人百转回肠的传奇,看似充满了浪漫情怀,其实只有故事里的主人公,才能体验个中的悲苦和辛酸。下面分享王国维的一首名作,开篇就不同寻常,结尾更让人百感交集。
曾祖父王国维以弱冠之龄离开家乡,后来辗转苏州、上海、北京和海外,一直没有置办过产业。用今天的话来说,做过很多年的“沪漂”“京漂”,一直是赁屋居止,随遇而安。书房不常悬挂匾额,斋号主要是在文章题记和个人的印鉴上用到。李零先生曾作《王国维居名室号考》,有非常详尽的考证。
王国维的“美学劫”[1] 1907年,三十而立的王国维可谓意气风发。一方面,他的哲学修为日益精进,不仅对叔本华、尼采深研有得,还先后四次通读康德,自觉已领会无碍——纵有小碍,也应该是康德“其说之不可持处”。就现代哲学而言,懂得康德,百事可做。
《人间词话》( 2018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国维最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人生三境界的论断,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作者:陈赟(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教授)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学术大家,在文史哲等多个学科均有杰出造诣。曾有学者谈及王国维的学术,觉得王国维用功不过二十年,然“出手即高”,在所涉足的多个领域都能产生奠基性的影响。
《论境界——〈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陈建华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3月版,200页,68.00元与王国维、康德分别相遇,在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阅读成长史中恐怕是都有过的经历,只是相遇的方向、路径、深浅各异而已。
2024年,正值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诞辰三百周年,此刻重新站在古今中西交汇的起点,回望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历史与思想场域,会发现彼时国学大师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相遇”,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起了此后中西现代思想与学术的因缘。
人生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898年罗振玉年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王国维在这里师从日本教师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罗振玉虽然是学者,但待人接物游刃有余,在二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提携者“ 的身份。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3期,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青年王国维的“哲学十年”王国维于1877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城中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王乃誉习儒出身,曾经商,做过幕僚,“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王家祖上三代皆为太学生,门第不显。
作者:慈改改(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戏曲源远流长,其中不仅产生了元杂剧、明清传奇等经典戏曲艺术样式,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一书中,谭帆先生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归纳为三大体系:曲学体系、叙事理论体系、搬演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