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新闻】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我们每个人的智能手机中,也存在着各种类型的隐私信息。而在很多互联网厂商眼中,这些隐私信息能够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人物画像,也可以被用来精准推送广告,从而获取收益。
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其价值与资本、技术、生产力等同,但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低估了数据的价值,忽视了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在人民网开展的 2023 年两会调查中,68.7% 的网民投票给“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新安晚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时,需要保护哪些个人隐私?近日,安徽省律协医疗卫生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专业针对医疗机构参与疫情防控和救治情况,对新冠疫情防控中公民的权益保障等紧密相关的法律问题提出建议。
看起来好像就是手机“监听”了我们的日常,但其实是我们允许了手机对我们进行“监听”的权限。只要手机上的软件获得了这些权限,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就能准确地推送信息给我们,所以才有一句话“你的手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运而生,为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设立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和行为规范。如今,《个保法》已实施三年,隐私安全是否迎来了曙光?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妥善处理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社会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社会数据化与个人信息数据化的过程中,隐私问题却逐渐凸显,这亦使隐私保护成为大力推进数据共享中不可回避的疑难。
经过滴滴事件、疫情防控发展,数据市场行业进入“淘金热”的初期阶段,国家也提出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新冠初期,全球各大制药公司探索各种可能,通过数据共享平台进行临床前研究数据共享,从而加快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进程;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夸张,那么不妨看看前段时间国家对某打车平台的处罚公示,这里面有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项目,就是非法收集用户相册信息接近1200万条,而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肯定是不允许任何软件获取自己的相册信息的,但该知名打车软件却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将用户相册信息据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