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构建生态文明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就不得不提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这片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经过三代人五十余年的坚守与发展,现如今已实现18.3万吨造林碳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实现交易可获利1亿元以上的“反转”,上演了现实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正是红叶季,西山浓墨重彩的风景又一次惊艳了游客。西山曾突破了华北石质山区的造林瓶颈,成为科学造林的典范。近年来,林场持续开展森林健康经营,为本就郁郁葱葱的森林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也成为自然教育和低碳环保理念的试验田。一代代林业人的接力奋斗,铸就了北京的“塞罕坝”。
从北京向北行驶400多公里,有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它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里,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新华社石家庄8月15日电题:一方林:塞罕坝上续写绿色奇迹新华社记者冯维健8月的塞罕坝,满眼绿意。在塞罕坝林场大唤起分场的西太峪攻坚造林地,一株株小樟子松挺拔茁壮,沿着陡峭的山坡蔓延生长,昔日的荒山秃岭被一抹新绿装点得生机勃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琳琳夏日的塞罕坝,白天骄阳似火,但走在静谧幽深的树林里,却感觉不到一丝炎热,凉爽的清风迎面扑来,林间树木高大挺拔,满目葱茏。眼前的景象让人难以相信,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
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历经艰苦卓绝的创业与坚守,创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豪情满怀,荒原化作林海 二次创业,续写绿色奇迹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总统筹:林洁 黄丽娜 侯恕望执行统筹:董柳 宋金峪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高焓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除署名外)距离北京
她,是塞罕坝的第一代绿色开拓者。60年前,陈彦娴与5个女同学毅然放弃高考,奔赴飞鸟不栖、黄沙蔽日的荒原,当时的信念是要种活每一棵树。从荒漠里的“一棵松”,到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他们,是塞罕坝的第二代绿色守护者。
60年,三代人,成就百万亩松树林,荒滩变绿洲的塞罕坝奇迹,是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绿色传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1962年,300多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踏上了塞罕坝荒芜的土地,一群人睡在自己挖的地窖里,春天风沙遮天蔽日,冬天气温达到零下43度,不过恶劣的环境并不难过,真正让他们难过的是出师未捷。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中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2022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如今,这里建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