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卢俊宇)5月15日,首例“AI视听作品侵权案”开庭。此前,在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原告因其声音被AI技术模仿并商业化使用而获得胜诉;1月,中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已判决生效。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在方便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同时,如果避免其成为犯罪获利的工具,也应受到重视。近日,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法院对首例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撰写色情小说并牟利案件作出宣判。
来源:【濮阳日报】从精准诊断疾病到辅助高难度手术,从帮助汽车无人驾驶到进行复杂的金融分析,从一键生成栩栩如生的图像场景到创造能与人们自然交流的虚拟偶像……“AI+”正广泛且深刻影响着千行百业和社会生活。和很多新技术一样,AI技术发展也有一体两面。
勾雅文5月6日,全国首例“AI游戏外挂”案在江西鹰潭市余江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王某合因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AI游戏外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作弊,比传统游戏外挂的功能性和隐蔽性更强。
每经评论员 陈婷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魔改”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频繁地出现,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加剧的争议。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明确指出,AI“魔改”视频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认知,甚至与原著的精神内核相悖,涉嫌侵犯版权。
央视新闻 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由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宣传活动网络投票近日已启动,49个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件在网上进行展示,并接受社会公众投票。
如何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人工智能遇上法律会碰撞出哪些火花?12月2日下午,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论坛上,来自司法机关、律师协会、研究机构的专家及从业人员就此展开深入讨论,结合行业实际案例分享观点。
雷军说,被网友吐槽的“去年国庆假期7天被‘AI雷军’骂了8天”,他想维权却无法量化损失;靳东说,喜欢他影视剧的观众被AI换脸骗得很惨,希望建立更好的规则;周鸿祎说,大模型都会存在“幻觉”,但应该对它多些包容,柔性监管。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一直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来源:【长沙晚报网】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 通讯员 龙浩东)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我国迅速普及,赋能千行百业。这其中,AI一键剪片成为一些自媒体创作内容的重要手段。当AI遇上一键剪片,是创新还是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