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迎华诞乡村振兴诵丰年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往昔峥嵘岁月一起看红色故里的沧桑巨变一起听青山绿水间的大地欢歌.......金秋时节,高山有雾,雾中有村,在桐柏山下的广水市吴店镇,放眼望去,色彩斑斓,这里不仅有荣耀的将军“红”,也有漫山的生态绿,还有沉甸甸的丰收“黄”。
广水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页面,现实场景被三维复刻。现实场景被三维复刻,房屋、道路、河流跃然屏上;鼠标轻点,地图瞬间放大聚焦,地址、人口、单位等信息即刻呈现……11月26日,湖北省广水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电子屏幕前,工作人员细致地演示着平台功能。
泡菜产品1月2日,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麻稂市村、湖北腾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泡菜生产加工基地一片繁忙,挖机来回穿梭,一袋袋萝卜被投放进腌制池中。“现在基地共有106个腌制池,一个池子平均能放约60吨白萝卜。”腾云公司生产负责人吴利明介绍。吴利明从事泡菜生产、出口多年。
经济参考报记者 喻珮 熊翔鹤早春,万物萌发,田野山林间活力涌动。记者近日在湖北省广水市农村地区采访发现,这片曾因劳动力外流而陷入“田荒村空”的土地,正通过开办乡村合作公司等创新手段,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共富、产业共兴。
2月13日拍摄的湖北省广水市观音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一角(无人机照片)。近年来,湖北省广水市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结合地方农业和文旅特色,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光伏+菇棚、光伏+鸡舍、微风发电矩阵、光伏长廊、生物质发电站等清洁能源为主的绿色电网工程,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湖北省广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发展理念,以“三步棋”走好“就在广水”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改革之路。通过就业服务端口前置、资源倾斜、重心下沉,着力构建县域精准化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更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对“好就业、就好业”的期盼。
湖北广水为乡村“著名”。“过去外地人过来需要经常问路,现在有了‘新身份’,‘一键’导航、精准直达,大大方便了出行。”10月11日,湖北省广水市长岭镇联合村,一座座标识牌笔直竖立、导引清晰,引来村民纷纷点赞。乡村地名承载着一方群众的美丽乡愁,传承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程淇、周春晓)“长条的肉外面裹着金黄的外皮,咬一口满满的香味,天热吃上一碗滑肉面,胃能舒服一整天。”9月4日,广水市十里街道一家早餐店,刚吃完早饭的刘先生赞道。应山滑肉是广水市传统美食之一,为厨祖詹王所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单位竣工验收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与人力,以前项目所有工程竣工后才能验收,现在竣工一栋验收一栋,太方便了。”近日,湖北焱睿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单位竣工验收”改革连连称赞。原来,该公司新投入的年产60万米金属波形护栏和40万米BWFRP拉挤缠绕电力管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6月28日,走进广水市李店镇雷楼村水蛭养殖基地,47座大棚整齐矗立,两台增氧机不停运转,池边长满碧绿的水草,这里就是水蛭们的“饮用”水源。要想水蛭养得好,还得水质好。“每座大棚外都装上了水管,连接外面的池塘,确保供应流动水源。”黄雄介绍。
湖北省广水市,地处桐柏山大别山两大山脉交汇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众多优质农产品。近年来,广水市农产品顺着一根根网线、一部部手机,飞出大山、飞向全国。山货“出山”背后,是一个个电商“新农人”忙碌的身影。
湖北省广水办事处驼子村两头低、中间高,因形似驼背而得名。过去10余年间,“落后村”“空壳村”一直是驼子村身上撕不掉、甩不开的标签。近几年来,驼子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利用村合作公司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搞大棚、种香稻、养王鸽……三年打拼,驼子村产业遍地开花,累计营收过千万。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茵、高晓涵、罗晨)近日获悉,广水市“印台山文化生态园·城市书房”在2024年度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活动征集中成功入选并荣获“十大优秀案例”。据了解,“印台山文化生态园·城市书房”由广水市政协、图书馆共同打造。
来源:经济日报在不少地区,城市里充电桩、换电站设置比较普遍,而在乡村,新能源汽车充电还是个不小的难题。近年来,湖北省广水市推出一系列举措,加快镇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让群众充电更便捷实惠、企业发展更可持续,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