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美国在1920年代研制的M1型75毫米榴弹炮是一种以骡马驮运为主要机动方式的轻型火炮,它的战斗全重只有576千克,可以拆解成6部分单独运输,在抵达作战地域后,再重新组装进行战斗。
美军在1920年代研制M1型75毫米轻型榴弹炮时,是希望它既能担当步兵师的主力火炮,还能凭借轻便重量带来高机动性,伴随步兵提供近距离支援火力。1927年,这款火炮研制成功,完美地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M1型75毫米榴弹炮1920年代的炮兵部队多以马匹拖曳或者驮载为主。
一战后美国根据一战那泥泞地狱般的战场总结出需要一种能够较为从容应对的各种复杂地形的支援火炮,军方要求这种火炮射程要达到4600米,口径75毫米,重量不能太重平时可以由4名士兵拖拽行动,这个要求在当时可以说非常高了,主要是射程是个大问题。
奥匈帝国在一战前已经备战,当时与奥匈帝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边境线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丘陵、山区等地形,之前介绍过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奥匈帝国中主要负责工业和农业,能够生产欧洲最好钢铁的老牌军工厂斯柯达公司接下了新型山炮的研发工作,这就是一战中性能优秀的山炮,奥匈帝国M1915型75毫米山炮。
M1型75毫米榴弹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军研发的一款轻型榴弹炮。它是一种重量相对轻便,火力性能均衡的武器。不过由于二战期间,美军炮兵实现了全面机动化,而这种火炮威力相对不足,最终大多被威力更加强大的105毫米榴弹炮所取代。
山炮(轻型榴弹炮)口径一般在75毫米左右,其特点是可以拆解后由骡马驮运,机动能力几乎不受地形限制,是抗战中国战场上的重要装备。对于中日双方而言,这种轻便火炮都是战场上少有的能伴随步兵机动的重型火力,对战斗的胜败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侵华日军75毫米山炮与美式75毫米山炮性能比较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人民军队不仅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还在武器装备的选择上展现了高度的智慧和适应性。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中,人民军队缴获的日式火炮数量显著多于美式火炮,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技术原因。
一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决定研制新一代轻型榴弹炮,用来满足陆军在特殊地形下的火炮需求,除了对火炮打击能力的要求之外,还要这种火炮能够进行大幅度拆解运输,火炮在1927年定型,可量产工作直到1940年才展开,这种武器就是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的M1式75毫米榴弹炮,后来更名为M116。
炮身上贴着张纸,上书:美式山炮长又长,练好本领上战场。此炮名75mm M1A1 PACK HOWITZER,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网站上使用的中文名是“美国造M1A1式75毫米山炮”,缴获自运输大队长老蒋的部队。
中国远征军首次作战失利,黄埔好学生杜聿明,谨遵校长蒋介石教诲,率领国军第一支机械化兵团“第五军”,选择了穿越野人山归国,仅在野人山内,就非战斗减员1.47万人,总军人数从4.2万锐减至2万,辎重装备损失殆尽,“机械化”不复存在,真是入缅大鳄鱼,回国小壁虎。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曾有过三支被称为“新六军”的部队,每支都留下了不同的战斗足迹。然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那支新六军,却是在1944年的四月,在印度兰姆迦峰组建的,它将成为国军中的一支王牌力量,掀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6月8日报道,伊拉克军方于6月6日宣布,用俄罗斯T-90坦克替换此前的美制M1A1型主战坦克,据悉最近交付的T-90主战坦克已经交付给之前装备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装甲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