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认为,请客吃饭、礼尚往来等手段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关键。然而你是否发现有时候这些方法反而不怎么管用。你是否也会好奇,为什么有时候你的言语无法准确传达你的想法,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抵抗和愤怒?为什么在某些场合下,一个人的表情和语调比他们所说的话更能打动你?
梅拉宾法则,是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宾博士于1971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具体内容为: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7%是通过口语传达,38%是通过语气传达,55%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也就是说,人际交流的时候,你说的内容对别人的影响占比最小,影响最多的反而是语音语速和动作神态。
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家长说的,孩子都不爱听,有的甚至会跟他说着说着,就开始顶撞发脾气。慢慢的我们做家长的,开始与孩子无话可说,不知道那句话会踩在孩子的雷点上,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8日讯 小烁在升入初中后不久开始出现厌学情绪,对学校失去兴趣,对学习没有动力,沉迷于手机游戏,晚上常常玩游戏到深夜,导致成绩下滑。小烁的母亲在面对儿子的问题时感到无助和自责。小烁父母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没收手机、断网、断电,但都无法阻止小烁对游戏的沉迷。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无论你怎么解释,你的语言就是无法准确传达你的想法。有时候在一些场合,有些人的表情和语调,比他们所说的话,更加能打动人心。心理学中有一种梅拉宾法则现象,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提出。
中国古代,从最初太史公这段话记录的大约离现在2400年之中,察人识人,观行审形的描写不胜枚举,各类观人识人之术几如繁言璀璨,比如战国时的四勇论,鬼谷子,诸葛的七观,苏轼的留侯论,曾国藩的冰鉴,以及历代的各类相书等等,而在这二千年之后,西方学者梅拉宾才总结出一个所谓法则,并冠以了自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学者现在研究的对象,奇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