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55岁的毛胜利和宣纸打了37年交道。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历经千年工艺传承,原产地在安徽宣城市泾县。传统宣纸制作需要经过108道手工工序,毛胜利的岗位是其中之一的晒纸。毛胜利家住宣纸厂附近,从小对宣纸制作耳濡目染,对宣纸文化怀抱崇敬之心。
55岁的毛胜利和宣纸打了37年交道。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历经千年工艺传承,原产地在安徽宣城市泾县。传统宣纸制作需要经过108道手工工序,毛胜利的岗位是其中之一的晒纸。毛胜利家住宣纸厂附近,从小对宣纸制作耳濡目染,对宣纸文化怀抱崇敬之心。
中新社安徽宣城6月10日电 题:“千年寿纸”遇见“大国工匠”:指尖翻转 超今冠古作者 张俊 储玮玮108道工序,历时三载寒暑,纯手工制作……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的宣纸,在传承了1500余年后,依然延续着最传统的生产制作流程。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娴熟地进行捞纸工序。洪敬谱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中的敬亭山就在安徽省宣城市,这里拥有笔、墨、纸、砚,是公认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在“文房四宝”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宣纸。它是中国古代最优质的书写载体,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大皖新闻讯 4月6日,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红星宣纸“人类非遗进校园”全国高校巡回活动首站来到安徽艺术学院。据悉,安徽艺术学院拥有全省唯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建有非遗的研究平台。此次活动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为安徽打造特色学校与特色专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记者走进“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把镜头对准笔墨纸砚传统产业,看非遗传承人们如何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赓续中华文脉,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笔 “尖圆齐健”出神韵7月2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佘征军在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展示宣笔制作技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12月25日,大国工匠、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馆长李仁清所在的展台围满了观众。用水打湿红色宣纸,拿打刷拍打,让宣纸与刻板充分贴合,再用扑子沾上金色颜料,一遍一遍仔细上色......象的轮廓慢慢清晰,一幅《太平有象》跃然纸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乙巳新春,瑞气盈城。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我省精心策划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除了各类特色展览,更有多项非遗手工体验活动,为观众奉上非遗文化大餐。
本报记者 吴 焰 李俊杰2023年10月,在安徽泾县,宣纸传习基地正式亮相,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的创新平台。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传统与时尚完美相融,一开馆,这里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自此,中国宣纸小镇又多了一个网红打卡点。
原标题:安徽省劳模工匠(工会干部)宣讲团2024首场活动走进合肥中安创谷通讯员 侯素利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华5月27日,安徽省劳模工匠(工会干部)宣讲团走进合肥中安创谷,开展以“弘扬三个精神 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这是该宣讲团2024年度“六进”活动的首场。
“回到中国就像回到家!”“要记录一些山西独有的特色讲给世界听。”“记录中国故事,也记录我们的成长。”8月9日,“2024华星小记者山西集结营”在太原古县城闭营,来自英国、德国、荷兰等9个国家的29名小记者在雨中回到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