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雄安立本农业生态科技公司的食用菌生产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对刚刚采摘下来的榆黄菇进行装箱。不久后,这些新鲜娇嫩的芦苇蘑将出现在北京、天津等地市民的餐桌上。芦苇与蘑菇,如今在雄安新区发生了密切联系——芦苇粉碎后做基质培育芦苇蘑,这是白洋淀万顷芦苇生态高效利用的新出路。
原标题:为芦苇综合利用寻找出路我国芦苇年总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其茎秆纤维素含量高,是天然的造纸材料。但因为伴生的水污染问题,芦苇造纸被很多地方作为落后产能进行淘汰。结果,芦苇从“宠儿”沦为“弃儿”,但“芦苇屁股痒,不砍都不长”,任其自然枯荣反而影响了芦苇的生长。
新华社沈阳12月29日电 题:辽宁盘锦:芦苇综合利用让“包袱”变财富新华社记者武江民寒冬时节,辽河冰封。在辽宁省盘锦市,百万亩苇塘进入收割季。一台台收割机和打包机踏过冰河,驶入金黄色的苇海,机声轰鸣中大片芦苇应声而倒,经过压实、打捆,为当地造纸、家具板材等产业提供原材料。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明宪 记者 黄慧仙 拍友 吴明宪 摄太湖风起,岸边的芦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而眼下,在浙江湖州,也到了一年一度太湖芦苇的收割时节。科学种养芦苇不仅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环境,还让原本无处安放的废旧芦苇摇身一变,成为强村富民的香饽饽。
不久前,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看到工人正在将芦苇切割成段(每段长60公分),再用铁锹把芦苇段压进沙子里。一个个草方格的形成,表明芦苇又有了新用处。“现在进行的是芦苇沙障试验,效果好的话,不但节约成本,还可以大面积推广。
中新网新疆新闻1月11日电(库尔班江 尹佳徽)冬日,在英吉沙县乌恰镇托万亚巴格(22)村芦苇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农民致富的“金秆秆”。1月9日,记者走进托万亚巴格(22)村芦苇地看到,芦苇收割机穿梭在苇海中作业,大伙儿忙着收割、打捆、搬运。
红网时刻2月20日讯(安乡站记者 彭琼子 郑靖涛)眼下,安乡县2万余亩芦苇正值收割期,芦苇收割打捆后将销往湖北,用于制作成合成生物材料,进一步提升其附加值。大湖口镇永太垸的芦苇场宛如一片金色海洋,青储收割机与田间转运车穿梭在芦苇丛中,一派丰收的景象。
来源:【湖南日报】采芦笋、种芦菇,开发芦笋罐头、芦菇酱等系列产品—— 沅江芦苇“十八变”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中基 张尚武通讯员 胡增荣 钟祖彪学习科目:制芦笋、采芦菇拜师地点: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师傅名片:蒋德辉 芦小妹公司芦菇基地负责人(5月11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金中基(
,原生态的长江两岸就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芦苇荡,相信60年代出生的长江沿岸朋友都有深刻记忆。那时候,一到晚秋,生产队会派工到各自划片区域收割芦苇,供销社也会全力收购调运,芦苇的收入是生产队一笔价值不菲的收益。
■吴云鹏芦花轻盈,却有一种坚韧,它是湖乡芦苇的灵魂,更是故乡不停的呼唤。寒风中,芦花与雪花共舞,守望着这方清柔的水域世界。一丛丛芦苇,钻出水面,修长挺拔,在半空中挑着朵朵芦花,自在地沐浴着阳光清风。湖面清澈辽阔,蓝天白云下,一叶扁舟轻轻划过水面。
#头条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在白洋淀,芦苇用途颇广,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用芦苇造纸、织席、编篓、打帘和制作芦苇工艺品。伴随着生态环境改变,白洋淀重放异彩,近两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也成为传播淀泊风情的重要载体。
大雪季,北风吹,树叶落,万木枯。然而,就在这寒风凛冽中,唯有那坚强的芦苇,披散着满头的银发,摇曳着苗条的身躯,好像一位老人,面迎寒风,笑对苍天;又像是一位少女,头戴纱巾,翩翩起舞。芦苇,大自然中最不起眼的植物了。故乡的村东头有一方七八亩大小的水塘,里面长满了芦苇。
来源:【邢台日报-邢台网】本报讯(记者梁慧丽 通讯员刘叶)初秋时节,笔者走进巨鹿县巨鹿镇东辛庄村芦竹种植基地,看到大棚内密密匝匝的芦竹幼苗青翠鲜嫩,充满生机。100多名工人在棚内忙着分苗、剪苗、栽苗,一派忙碌景象。“别看它现在个头小,丰收后,这片芦竹种植地可是一个‘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