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通讯员 苏娇娇夏季的内蒙古萨拉乌苏河谷,空气温暖湿润。河谷两侧植被茂密,而密林深处,鸟儿的叫声清脆嘹亮。100年前曾在这里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因而这里也是数万年前“河套人”的家园。
中新社呼和浩特2月27日电 题:萨拉乌苏遗址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有何意义?——专访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刘青瑜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20世纪20年代,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左上外侧门齿,打开了一个轰动世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宝库。闻名于世的萨拉乌苏遗址到底有何秘密?
中新网鄂尔多斯11月27日电 题:解码萨拉乌苏遗址:她让鄂尔多斯知名度越来越响。20世纪20年代,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与德日进等人发现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左上外侧门齿,从此,一个轰动世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宝库被打开。
中新网西安4月26日电 (记者 李爱平)“乌审旗历史文化悠久‘河套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4月26日,在西安举行的“春暖花开 遇见乌审”城市宣介系列活动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委书记王健对西安民众“发”出五张名片,萨拉乌苏文化则是其中一张。
沟壑纵横的萨拉乌苏遗址,蕴藏着“河套人”繁衍生息的神秘故事;内涵丰富的彩陶坡遗址,仿佛能倾听到上古先民的心声……2023年,内蒙古田野考古取得丰硕成果。近日,内蒙古考古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呼和浩特,在全区田野考古业务交流会上,20个田野考古项目负责人汇报了过去一年的成果。
2023年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十大新闻盘点。7月6日,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在鄂尔多斯大剧院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魏国楠、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秦艳,李理、杜汇良、张占林等市领导出席开幕式。
我们从哪里来?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一谜题的追问从未停歇。萨拉乌苏因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的历史印痕,便让世界关注的目光再未远离。在这片曾是早期人类——“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现代人循着时空的轨迹寻根问祖,也思索回答着“传承、保护、发展”的时代命题。
这是一次跨越亘古的相遇。在中国西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萨拉乌苏河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深藏于毛乌素沙地南端。黄沙碧水,深谷清流,交织交融。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一枚旧石器时代智人左上侧门齿,从此,一个轰动世界的古人类遗存被发现。
8月14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行。论坛现场。
跨越万年,赴一场文化之约——写在“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闭幕之际暖城鄂尔多斯四海宾朋纷至沓来8月14日至16日“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让人们将目光投向现代的鄂尔多斯将思考汇聚到古老的萨拉乌苏河畔16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这里共话“河套人”共谋文化传承与发展01物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