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报】昨天#小伙把梳子做成柿子形状卖了5万把#话题冲上热搜新中式按摩梳在年轻人之间迅速走红也让95后工匠“火”了一把↓↓一份家业传三代95后小伙拯救非遗产业95后小伙徐展鹏出生在安徽泾县榔桥镇,这里被誉为“中国木梳之乡”,廊桥木梳制作技艺更是省级非遗传统。
□郭鲁钰(伊犁师范大学)安徽宣城,95后小伙徐展鹏一家三代做非遗木梳,这些年,行业渐渐萧条,妈妈勉强支撑着家里的工厂。4年前,他放弃德国深造计划,回家帮妈妈,从制梳技艺学起,和团队设计出一款“柿柿如意”按摩梳,半年多卖出5万多把,工厂重现生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理解,不支持,嫌弃甚至嘲笑,面对这些声音,我们会犹豫,会退缩、会怀疑,也会痛苦。但总有些人即使面对嫌弃和嘲笑,还是勇敢坚持认准的方向,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而这才是对那些嘲笑者最好的回应,正如泰戈尔的诗中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许健楠 汪蕾 黄泽振 摄超模刘雯在古驰的翻包视频中,无意露出随身携带的“抹云梳”;网红Papi酱在个人账号推荐“好梳虎”;俞敏洪直播游览金华,体验这把木梳后说:“不能再讲了,再讲网友要下单了。”自带流量的网络大咖,缘何成为一把木梳的“自来水”?
新华社石家庄5月8日电 题:创业者董良:从梳子中捕捉华夏5000年的文化气息。“如果说之前只是单纯想创业的话,现在我希望真正把梳子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人们从梳子中捕捉到华夏5000年的文化气息。
缘木轩工厂所在地徐展鹏和爷爷在直播间外形酷似柿子,寓意“事事如意”;一颗花生点缀,寓意“好事发生”……这样一款仿照柿子形状设计的新中式按摩梳,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近期在抖音电商平台上迅速走红,累计销售超过5万把。
四川的陈师傅家六代人都在手工打造黄杨木梳。陈师傅到现在已经做了25年,在如今快速追求经济的时代,他坚持用手工做木梳,他说不求一天能做多少把,只求做最好的东西,中国制造就是用心制造。陈师傅讲黄杨木梳除了治头皮屑、头晕、头疼很多保健功能外,它还能预报天气。
(速新闻记者 徐其崇)今年54岁的周保杉原本是一位木匠,他不用胶水、钉子,纯粹用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木梳,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注册商标为“大师兄牌”工艺品,用别人看不上眼的废弃木头制作,有古琴状、有太极状,有十二生肖状,栩栩如生。
一把具有千年历史的东阳木梳,原本只剩下一位年近八旬的传承人,一位95后年轻人知道后,不忍心让这千年历史的木梳失传,决心拜师学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很多人想象不到,一把木梳完成制作,要经过18道工序,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场耐心的考验。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5日讯 作为非遗传承项目,临沂市莒南县的“高榆木梳”有着300多年传统手工木梳制作历史,为让老手艺在现代焕发新时尚,莒南县探索拓展“非遗+”,触“电”新营销,把“木梳小手艺”做成了“大产业”,精准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抖音电商在平台内举办了“非遗购物节”活动,于618期间推出“守艺非遗”社会价值专区,携手非遗传承人及传统手艺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助力非遗技艺传承和非遗商品售卖,让非遗好物走进大众生活。
孙兴制作出来的手工木梳非常精美 正在制作木梳的孙兴 孙兴给记者展示他的作品 各种木头、一些老得已经叫不出名字的工具……在位于植物园内的老孙头工作室里,随处可见的是木头以及和木头有关的各种物品。老孙头本名叫孙兴,是土生土长的包头人,自幼喜欢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