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还觉得命运把你装订得极为拙劣吗?”采访中,我这样问范雨素。她似乎犹豫了,但很快淡淡地说道:“内容依然不忍卒读啊,只是封面从简装变成精装了。”第一次听说范雨素,是因为2017年横空出世的那篇《我是范雨素》。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穿越寒冬,我们终于迎来春的生机与希望。这个春天,今日头条“头条书声”栏目推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系列微纪录片,带大家走近4位视文学为信仰的普通人——王计兵、陈慧、黑桃、范雨素,看他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构建自我的精神岛屿。
范雨素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制图 何玙7年前,当时44岁的湖北籍“育儿嫂”范雨素以一篇非虚构《我是范雨素》刷屏出圈,让“素人写作”和北京“皮村文学小组”被更多人所知。7年后,她的现状如何,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沉淀下来,她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突如其来的出名?
范雨素1973年出生,湖北襄阳人,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2017年因一篇自述体文章忽然成名。(受访者供图/图)范雨素了解世界运行的原理,像孩童成长、媒体流程,把新鲜见闻牢牢记在心里。她偶尔去咖啡厅,点一杯苦咖啡,说不定反客为主地采访记者。
2023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正式启幕,应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36位中国作家们陆续抵达北京,其中一位就是范雨素。6年前,44岁的家政女工范雨素因为一篇“自传”《我叫范雨素》一文意外地爆红网络。
记者 曲鹏 济南报道自2014年9月皮村文学小组诞生至今,已满十年。非虚构作家袁凌多次深入皮村的生活,与工友们同呼吸共命运,细致地记录了十多位工友从普通劳动者到文学创作者的人生转变,最终完成了《我的皮村兄妹》这部非虚构新作,近日由中信·大方出版。
□吕一含(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北京五环外城乡结合部的皮村,有这样一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它由民间打工者自发公益建成,收藏着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工友的共同经历、集体记忆,于2008年劳动节开馆,至今已有15年历史。
文|洪涛皮村是北京郊区一个村落,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聚居于此。在皮村,每周六晚上七点,会有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文学、艺术和生活,参与者有高校学者、作家,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2024年是皮村文学小组成立十周年,除了出圈的范雨素、陈年喜,公众对其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是陌生的。
《众生百态:清代刑科题本里的“打工人”》常建华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2024年出版《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年)》王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我的皮村兄妹》袁凌著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出版■ 宋晨希从古至今,人类留下了丰厚的历史记录,
在一次皮村文学小组的讨论中,一位工友发言说,希望通过文学改变命运。他说,自从当上文学小组期刊编辑后,别人对他的眼光和称谓都比从前更尊敬些。因文字成为“文化名人”的范雨素却迎面泼了盆冷水,直言文学改变不了命运,仅仅是“一种比打麻将之类更好的习惯”。
近日,文景出版了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劳动者的星辰》。副标题: 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梦雨”是一名来自甘肃农村的家政女工,她记录了疫情开始后,自己在北京辗转找工作的经历:待在老家,丈夫不能理解自己的精神追求,更害怕无法控制见过世面的妻子,动辄暴力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