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读书是古代士人的共同记忆,也是反复出现于历代绘画之中的文化母题。古人是怎么读书的?通过古画,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1月22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
策划:马维坤监制:胡国香 宋常青统筹:姜伟超记者:马希平 何问终审:安涛设计:王宇轩 武威(实习)编辑:陈倩 牧小湘学术指导: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出品来源:新华社
央视新闻客户端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有没有享受过阅读的乐趣呢?翻开一本书可没那么简单仪式感必不可少来看看古人的那些读书风格秀吧!执着派没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古时候,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书中自有黄金屋”不仅反映在其精神,也体现在高昂的造价。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从上小学开始,这两个问题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没时间读书怎么办?工作后,这个问题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困扰。可是,如果我们读到足够多的书,就会知道,这些问题也困扰过古人,并且他们已经给出了答案——深柳读书堂图 清 王愫 为何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我们增长见识、涵养品格、提升气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虽不难,但也讲求方法和技巧,便捷高效的读书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读书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最近,电影《抓娃娃》热映,让不少观众开始反思家庭教育问题。影片中,沈腾马丽饰演的一对超级大富豪,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特别穷苦的家庭,想让儿子在逆境中成长,懂得一切来之不易。现实生活中,对这种吃苦式教育模式,很多长辈仍在“乐此不疲”,即便时代变了,但吃苦思想仍根深蒂固,没苦也要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