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益嘉园第一次来到上海,参加第二届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Lossitskit Ruslan是一名俄罗斯籍小伙子,却扎根上海的咖啡行业多年,最近两年,Ruslan更是作为又山咖啡的常驻咖啡师在成为一名专业成熟咖啡师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在徐家汇商圈,你可以在“行走的咖啡人”艺术装置前拍照打卡,也可以品尝徐家汇书院的限定款特调咖啡“回南天的风”;在黄浦区思南公馆,你可以免费参观意大利“老字号”拉瓦萨(Lavazza)中国品牌首展,体验太空失重状态下喝咖啡的感觉……阳春三月,申城咖啡飘香,上海作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
170多年前,英国药剂师劳惠霖给上海带来了第一杯咖啡,如今,红色的Tims、绿色的星巴克、蓝色的瑞幸,各种精品咖啡店遍布上海的商场和街道,其中闵行区有咖啡馆1000多家,占全市总量的1/7,日益成为上海咖啡版图上的新地标。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有人认为,咖啡馆代表着城市的活力与品味;有人认为,咖啡馆代表着人们对理想城市的想象。各种各样的咖啡馆,吸引着人们去打卡、去探店……喜欢咖啡的郭涛,决定用镜头去记录咖啡馆和它背后的故事。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王一鸣 梅双提起江苏昆山,有人会联想到阳澄湖大闸蟹、昆曲和奥灶面,也有人会想到它已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培育了近7000亿元的电子信息和近3000亿元的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南都讯 喜欢喝咖啡,他去过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品尝不同地方的咖啡风味;爱喝奶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常去香港澳门喝特色奶茶;为了餐饮梦想,15年前,他从国有银行辞职,和朋友创办咖啡馆,如今成为江门这家装载着不少人青春记忆的咖啡馆的老板;他就是新喜点咖啡馆和Metom简食连锁店
有“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的说法,但很少人会说第一杯咖啡,为什么呢?CEO来信君觉得,可能是因为咖啡能让人上瘾,并不需要“营销噱头”就能卖得出去吧。哈哈!今年12月初,晚点Latepost创始人小晚在网上说“努力戒咖啡,从一天只喝一杯开始”。
央广网佛山2月18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 夏燕 官文清 王倩)今天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周年。随着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选择回到内地创业,寻找新的机遇,开启新的人生。即日起,央广网推出三期人物故事,记录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人生感悟。
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3月13日,在埃塞俄比亚;4月3日,在巴拿马;4月11日,在芝加哥;7月1日,在丹麦·哥本哈根;7月11日,在广州……在不同的城市留下自己的足迹,是顾沁如的日常。她常常满世界出差,在不同的咖啡产地寻找好的咖啡风味、展开咖啡杯测以及担任世界级大赛的评委。
作者:杨雅捷(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20世纪初期,中国进入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文化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以咖啡进入上海为例,这种舶来品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又融入海派原有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沪上咖啡文化。
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春日散步申城,老建筑扎堆的静安、徐汇总是人潮涌动。如果你从鲁迅公园出发,经过山阴路,向多伦路而行,一路倒要清净不少。徜徉在梧桐树荫和老房子之间,逛逛曾在此生活的海派文人生活过的故居,累了喝杯咖啡,不知不觉中,就能消磨掉一个悠闲的下午。
小时候第一次喝的咖啡,是父母的朋友来家里玩时带的一罐黑色粉末,雀巢速溶咖啡。客人走后,我拿热水冲着喝,一口就吐了——“怎么会有这么难喝的东西”。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咖啡的认知当然早已超越了当年那罐速溶咖啡。尤其是这几天,遍地都是咖啡馆的上海,又多了一个热词:咖啡文化周。
今天,韩国传来消息,素有“咖啡王”之称的韩国KH公司代表姜勋(音)自杀。姜勋的人生大幕徐徐落下,而他当年一手打造的著名连锁品牌“咖啡陪你”,自2015年前后在中国陷入“关店危机”以来,似乎一下子从公众舆论场中消失了。“咖啡陪你”最早登陆中国是在2012年,第一家店开在了北京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