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友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艾滋病有莫名的恐惧,甚至认为它比癌症还可怕,担心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事,表示以后不敢到人多的地方,而有的人则比较理性,明确指出针扎不会感染艾滋,因为病毒量很少,还失去了活性,并不具有传染性。
我觉得其实你要先了解什么叫艾,它确实后果是非常严重,如果真的是阳的话,可能真的是无药可以治疗,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染艾的这个几率很大,其实感染的几率是很小很小的,所以我也想是正处在恐艾阶段的朋友们,给你们说的是这个艾,你觉得真的就那么容易降临到你身上吗?
大家好,我是中心叶老师,主要做艾滋病检测工作,也在修学心理学。对于咱们恐友来说,很多人都习惯性地进入担忧、怀疑、焦虑和恐惧之中,常常让自己处于这样的精神痛苦之中,有的恐友说自己会在早上一起床就开始恐慌,有的恐友则是一天多次进入恐慌,有的恐友习惯性在晚上进入恐惧,害怕、焦虑、心慌得睡不着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此问题的大前提是,恐友的艾滋病知识特别充足了,但还是不能脱恐,如果他的知识足够充足,那也意味着他可能是准专业人员了,如果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却没办法相信专业领域知识的真实性,我们还有什么客观标准评价所谓的专业呢?
尽管大家对艾滋病的了解逐渐增多,但一些人仍然谈“艾”色变、“恐艾”,甚至歧视艾滋病患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医生提醒,科学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很有必要,但过度恐慌并不可取,弄清这几个问题,艾滋病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可怕。
对于一些认为自己不行感染了HIV病毒的患者而言,他们在窗口期,也就是指HIV最初进入人体到产生可检测出病毒抗体的时间,通常为两周到三个月,甚至可能到六个月。这段期间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多的担忧,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哪些知识是恐艾症的患者需要了解的呢?
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大部分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刺激,然后又因为网络搜索刺激进一步严重化,变成了恐友,知识学习和身份角色关系都是以网络为媒介,虽然说是获得信息的速度特别快,但是因为毕竟没有艾滋病防治一线的数据和实践,很多时候都是站在自我的感觉上去认知的,难免可能与实际偏差有点大。
恐艾症也就是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因为对艾滋病感到恐惧而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曾经有高危性行为的人比较容易患上恐艾症,患者因为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