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高原的黄土沟壑深处,一座沉睡四千年的石砌古城正以惊人的姿态重现人间。石峁遗址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其宏大的城垣结构、精美的玉器文物与复杂的祭祀体系,不断挑战着考古学界的传统认知框架。
12月10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发布最新成果。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
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是近年来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数量丰富、造型精美、类型多样,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出土背景及年代、分类、使用功能与性质、传统渊源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出发,对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进行了初步研究。
孙周勇 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先后入选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三秦学者团队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新石器及商周考古,主持发掘的石峁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荣誉。
西部网讯 1月26日上午,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西安开幕,陕西省省长赵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陕西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进石峁申遗,深入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点考古研究。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考古成果。其中,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的石峁遗址首次发现以石墙框界、成排分布的贵族专属墓地。神木石峁遗址石峁遗址雄踞在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中国考古学者在陕北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发现了一座史前古城遗址,经过挖掘,基本可以确认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而规模远大于良渚古城和陶寺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规模的史前古城。
榆林作为文化底蕴厚重的塞上古城,留存下来的文物遗存不可枚数,在文明的装饰下城市的风貌尽显缤纷。榆林现有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来源于不同的时代,肩负着文明传承的使命,集聚了一个个时代的特征,讲述着一段段独有的文明记忆。
在石峁遗址探寻中华文明Explor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at Shimao Site 在位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省神木市,有一处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现,这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的石峁遗址。
阳光讯(杨学理 记者 郑玮)近日,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石峁遗址入列其中,正式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场券”,开启申遗全新征程。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
中新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传统的甲辰龙年已经过去近半年时间,但龙文化相关议题持续受到关注。作为中华龙文化考古研究重器之一,二里头遗址考古出土的绿松石龙,其直接源头在哪里?前身是什么样的形态?长期以来一直是吸引考古学家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谜团。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中博热搜榜”,近日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其中,开馆刚逾半年的石峁博物馆光荣上榜,入选“百强考古遗址博物馆前30”。该馆基本陈列以“中华古国、文明王都”为主题,全面展示石峁遗址考古成果和遗产价值。
《史记.夏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还说【九土既理,玄圭锡兹】。墨玉牙璋不仅是石峁牙璋的特色,在体型上有具有王者风范。同时,石峁古城又在年代上可以和夏朝对接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