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开卷一十六首“七言四韵”诗,搭构完成了上篇道法修真的框架。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也有“…欲解名篇,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法本未,既出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择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之语,其中都含有对“修道”人的质疑❗。
在实修践行道法的过程,深切地感受到南宗张伯端《悟真篇》的写作风格,不同于吕洞宾的《指玄篇》❗。前提是在实践中能够深切的体验到诗词所写的内容,就可以感受到《指玄篇》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修真已“功成名就”以后才着笔写作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句“顺口谚语”,在道法修行者中都不会陌生吧?至于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就不一定都能准确的说出来了。张三丰在《蛰龙吟》诗词中的一句“明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或能把“顺逆”在道法实修中的关系点拨提示的比较明白。
北宋学者张伯端(987~1082)集内丹功法之大成,著《悟真篇》,与号称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齐名,九百年来独领风骚,很少有气功书超过它的水平。他倡导性命双修,为道教南宗奠定理论基础,因而被尊奉为“南五祖”之首。他生活道路坎河,屡考不中,当了四十年刀笔小吏,两次受到刑罚。
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根据流传版本不同,“三体”也写作“三姓”、“万物昌”也写作“万物张”。此诗出自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悟真篇》,清代朱云阳真人为此篇注释,著有《悟真篇阐幽》,现将此段内容翻译出来,大家共同学习。
1.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这句话是传国玉玺的印文,传国玉玺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象征,被认为是皇权合法性的标志。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