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在李光头六七岁时,母亲和同样丧偶的宋凡平结婚了,他儿子宋纲,这也算是俩兄弟第一次见面。宋凡平是一个有血有肉,刻画鲜明的基层人民,但仍然被文化大革命的巨口吞没了,两兄弟分开了,直到后来,李光头母亲和宋纲爷爷去世,才重新走到一起。
一个容易害羞的纯情少女,一个恋爱时的甜蜜姑娘,一个心里只有宋钢的贤惠妻子,一个和李光头疯狂做爱的情人,一个生者戚戚的寡妇,一个面无表情的独身女人 。在小说《兄弟》结局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一定是林红这个角色。
工作之余,花了一天时间拜读余华先生的大作《兄弟》,本书情节荒诞但所反映出来的人性却真实无比,分上下两部,上部主讲李光头与宋钢这两个异父异母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兄弟还亲的兄弟俩少年时期所一起经历的动荡年月,下部主讲两人从青年时期的一起搭伴过日子,因林红而分家各过各的,中年时期又因这个女人与李光头的奸情宋钢自杀。
《兄弟》这本小说上部的时代背景是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文革”时代,所以看到宋凡平的死我们会流泪却无能为力,看到李兰的遭遇我们会同情却无可奈何,下部是浮躁纵欲、众生万象的现在,所以看到李光头、林红还是刘成功、赵诗人、余拔牙、王冰棍、周游骗子,我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期待上岸但大多找不到方向,而宋钢则是垂死挣扎、生死疲劳,小人物的命运和两个时代一样的天翻地覆,余老师说,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而幸运的我三个晚上的时间跟着余老师的文字也经历了两个时代的天翻地覆。
读余华的《兄弟》上下部,深感作者的心也随着时代的更新迭代变得浮躁,看的我也躁动不安,几次想弃书。我又特别害怕看描写1976年以前的书,那是一个悲惨的年代,我每次都是通过书中只言片语的描述来想象它的残酷,《兄弟》上部对文革的描述更是让我胆颤心惊。
看完余华先生的大作,《兄弟》,我悲哀了两三天,内心无比的惆怅,还莫名其妙的伤心了一下午。故事发生在刘镇,书中的人物有名有姓的不过十多人,就是这十多人,被作者刻画的无与伦比,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邪恶,每一个人物跃然纸上,又好像就在我们日常身边人。
14岁的李光头趴入旱厕拉屎的圆圈里,那本是屁股坐进去的地方,他尽量把头伸入满是粪便的坑中,用手扶着被拉屎人踩的油光光的踏板,尽可能靠近隔着一层之墙的女厕,恶臭熏的眼泪直流,他也丝毫不在乎,怕的越深,看到的屁股面积越大,李光头一次性就看到了5个人的屁股,他喜欢里面不瘦不胖的屁股,再想看看,赢毛从哪里出来时,他被活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