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法》)正式施行。此次修订首次确立“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等保护前置机制,并明确鼓励文物活化利用。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如何落实《新法》?
北周文王碑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的成渝古驿道东大路旁天落石上,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至今、以碑文的形式记录北魏、西魏、北周史实并为宇文泰歌功颂德的碑刻,既是研究北魏、西魏、北周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职官及书法、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见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实物。
四川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有序推进。记者12月2日从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期推进会上获悉,四川自启动文物“四普”以来,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59033处、复查率90.50%,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38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启动。
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2月2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期推进会在成都召开。据介绍,截至11月28日,四川省已复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不可移动文物59033处、复查率90.50%。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38处。
【来源: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紧锣密鼓举行。记者12月2日从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期推进会上获悉,四川自启动文物“四普”以来,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59033处、复查率90.50%,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38处。
古桥、古寺、古塔、石窟造像……在四川成都,只要用心在乡间寻觅,便能与这些承载历史和乡愁的古迹不期而遇。然而,散落乡间的不可移动文物普遍面临价值发掘不够、保护不到位、不当修缮、人为破坏等问题。为此成都市检察机关展开专项监督,用公益诉讼为它们“站岗”。
记者今日从四川省文物局获悉,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正式启动,为全面掌握我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确保普查结果全面客观反映我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状况,现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征集时间为即日起至2025年5月31日止。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漫步在四川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与田野中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相遇,自然能惊艳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之美,收获奇妙而深刻的感受。文物承载璀璨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而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2月19日,2025年四川省文物局长会议在成都召开,现场总结了2024年工作,并部署2025年任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四川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现场在过去的一年,四川文物工作有何亮点?
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3月29日,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日前,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成都市第二十一批、第二十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永兴场永兴桥、成都电力金具总厂旧址—职工俱乐部等31处建(构)筑物被列入保护名录。
近日,有市民反映,成都龙泉山东大路古驿道多处石板上,被某些户外组织涂上红漆箭头,而这段驿道属于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月1日,山泉镇文旅办工作人员称,已安排人清理,以后会加强相关管理。资料显示,东大路古驿道是古时重庆到成都的必由之路,被誉为最早的“成渝高速”,通行了千百年。
12月2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期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会上通报了全省“四普”工作最新进展,也回顾总结了第二阶段以来的“四普”工作,并安排布置了近期重点任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07年——2011年进行,距今已有十几年光阴。“四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复查“三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