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有新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金融市场繁荣发展、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环境下,银行传统对公业务遭遇挑战。首先,新的存款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上限在2021年6月被优化实施,它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也缩小了长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利润差额,并挤压银行对公业务的获利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年报季已落下帷幕,多家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出现下滑,且与零售在营收中的高占比并不匹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多家以零售业务著称的银行开始更加重视发力对公业务,并强调各业务板块均衡发展。
在环境变化影响下,许多业务都迎来转型节点,比如在银行零售业务里,企业侧赚钱变得更加不容易了,客群增长也进入了存量竞争环节。那么综合来看,银行零售AUM的发展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围绕大财富管理这个话题,我之前从三方平台、公募基金的角度写了不少文章。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为打通对公零售、加强公私联动,平安银行(000001)正从总行层面成立开放银行事业群,按照六大职能分设六大中心。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去年末平安银行开始传出管理层欲推动“公私联动”的意图,今年开年后,该意图就迅速以可行性方案在开放银行板块落地,力度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黄子潇 北京、深圳报道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年内多家银行都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主要涉及零售、对公、风险资产管理等业务条线。据记者观察,一方面,有银行新设科技金融部、普惠金融部等,通过架构调整或部门名称变化来强化“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地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财报发现,除极个别情况外,这些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均加大了对公贷款的投放,对公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80%的银行对公贷款占比超过50%,35%的银行占比超过60%,最高超过了70%。
银行正在纷纷加码“对公”,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2024年已披露的上市银行中报中,不管是前几年高歌猛进的“零售黑马”平安银行,以及曾经的“对公之王”浦发银行,还是城商行龙头江苏银行,无一例外,诠释了“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银行发力对公也早有迹象可循。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被商业银行当作“压舱石”的对公业务地位进一步凸显:一方面可通过对公业务来平衡信贷需求不足导致的零售业务放缓局面;另一方面可以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相关领域、行业也可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如“五篇大文章”等。
本报记者 王柯瑾 苏州 南通报道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预测,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突破4亿大关,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在这一人口结构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老有所养”已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近日,上市银行首个三季报出炉。2024年1~9月,平安银行营业收入1115.82亿元,同比下降12.6%,但降幅较上半年略收窄0.4个百分点;净利润397.29亿元,同比增长0.2%;前三季度年化加权平均ROE12.7%,同比下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