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何滨):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在地球村时代,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密切,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多语言教育。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同时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甚至英语等外国语,也是因应了这一趋势。
原标题:记者手记:一所藏区学校的双语教学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吕多·埃雷特、何滨):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70%的人口是藏族。这里,双语教育是必须的:在学校,孩子们既学习他们的母语——藏语,也学习汉语。
中新社兰州6月2日电 题:甘南藏族女孩欧保玛有个“主持梦”中新社记者 丁思 高莹“我想当一名主持人。”谈及梦想,14岁的欧保玛脸上写满了认真,“很多人对我的家乡不了解,我要努力学习汉语、藏语、英语,用多语言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家乡。”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编者按:渝藏携手,开花结果。自1994年对口援藏按下“启动键”,重庆对口支援昌都已持续30年。“藏东明珠”昌都日新月异,现在已是旧貌换新颜。蜕变的背后,是3400万重庆儿女的倾情支持,更是一批批援藏工作队的接力坚守和奉献。
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民族识别这项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20多年的调研以及三次大规模人口普查,于1979年基本确立的。但中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且地形复杂,尤其是西部地区,难免会存在一些群体未能及时发现,其中就包括生活在西藏吉隆县(靠近尼泊尔边境)的一个特殊族群——达曼人。
彭措彭措接受记者采访原标题: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一个游牧藏族小伙的蜕变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琪):彭措是一名自幼生活在青海高原牧区的普通游牧藏民,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他的生,让他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了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
中新社香格里拉11月22日电 (缪超)在云南著名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几乎有一半的藏族男子叫“扎西”。在大街上喊一声“扎西”,很多男人都会回头。他们中,包括一位浓眉大眼、有着典型硬汉形象的尼泊尔人——扎西·拉玛桑。浓眉大眼、有着典型硬汉形象的尼泊尔人——扎西·拉玛桑。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代娟拉萨河畔,米拉山口。每天朝霞初升时,在海拔4600米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校,49岁的汉族教师宋玉刚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陪着6个年级、210多名牧区藏族孩子,从教学到教务,事无巨细;从青丝到白发,琐碎繁杂的日子,宋玉刚已经循环了27年。
清明“小长假”,各地文旅市场迎来又一场火爆。在文旅界,有不少使出看家本领为自己城市“疯狂打call”的文旅局风景。他们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无疑是一位代表性人物。自2021年意外“出圈”至今,他的热度一直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