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复涌是地下水水位回升最直接的表现,南水北调水进京十年来,北京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市水务部门抓准“良机”科学进行生态补水,同时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下水水位连续9年回升。虽然正处冬季枯水期,门头沟区陈家庄村、密云区黑龙潭……多区传来好消息!泉水常年不断流!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一滴泉水流出北京的新变化。妙峰山下,北京市门头沟区陈家庄村的泉眼再次涌动汩汩清水。近年来,在北京已有81孔泉眼重现泉水叮咚景象。泉是地下水的晴雨表。汩汩清水从地层涌流而出,成为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直观体现。
【来源:石景山城市管理】北京市石景山区地下水埋深情况通报2025年1月24日地下水埋深情况通报为实时掌握石景山区地下水变动情况,区城市管理委(区水务局)于2023年组织开展了石景山区地下水监测井建设。此后将定期通报地下水情况。
12月27日,记者从延庆区两会上获悉,2024年,延庆区优良水体占比高达100%,地下水位十年累计回升7.05米,新增有水河段长达30公里,白河堡水库水位达到599.13米,创下了自1983年建库以来的最高记录。
10月17日,水利部召开河湖复苏北京进展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介绍说,近年来,水利部、北京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北京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成为全国河湖复苏的缩影。
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到目前,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调水超过了106亿方。十年间,奔流不息的南水给首都北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北京又是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起来看南水是如何重塑北京的水资源格局。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田晨旭)2024年12月27日是“南水”进京十周年。10年来,北京已累计接收“南水”超106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较2015年累计回升13.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 实习生陈梓恒)12月27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通州区副区长邹海涛介绍,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南水”供水占比已达到95%,全通州区“南水”供水占比在7年间提升了52.5%。
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开通十周年。当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南方周末记者韩谦/图)“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是南水。”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开通十周年。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魏弘毅)2023年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9.3立方米,近十年累计下降32.6%;再生水利用量12.77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31.4%。这是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17日在水利部召开的河湖复苏北京进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
今天上午,水利部召开河湖复苏北京进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五大河流已连续4年贯通入海,永定河有望实现连续两年全年全线有水。2018年以来,水利部、北京市组织实施向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生态补水,北京市河湖累计补水量104.2亿立方米。
今天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南水”的到来,改善了北京市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也成为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之一。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南水”进京10年,北京坚持“节喝存补”的原则,充分“存”蓄水源。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陈杭 徐婧)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北京团城湖调节池。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十年来,北京的水资源格局因为南水的到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北京是如何用好每一滴南水的?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南水要历经十五天才能到达北京,而南水到达北京之前大部分都是以地上明渠方式流经各地,那么进入北京后,南水的水质安全是如何保障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李博)“我们将继续加大自备井置换,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明年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在12月27日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甘洌“南水”润泽京华。冬日的清晨,“南水”从丹江口水库进入南水北调中线水渠,一路向北,大约半月后,奔流千里抵京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北京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制订用水规划,珍惜和用好每一滴“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