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海外远洋贸易的重要港口。随着明清时期中西直接贸易在广州口岸季节性的开展,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制度之后,广州口岸成为了西方人唯一可以进入中国沿海的港口。
随着商品流通的日益扩大,被称为“舶来品”的外国商品不断输入英国,英国的商品也陆续输出到外国。这些舶来品的输入,不时激起英国人的好奇心。由此可见,对舶来品抱有好奇心,并不是锁国时代的日本所特有的现象。强烈的好奇心不仅意味着对舶来品的欲望,还意味着对探求外部世界的欲望。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让书香与您常伴中东动荡以来,百万名难民移民涌入欧洲大陆,不断冲击着欧洲现有的社会机制。移民问题正在成为德国、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而移民问题一直是世界变化的一条动脉。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深陷其中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仍在不断加剧,这个现实正在直白无遗地展现在世界面前。美国病了,但究竟病在何处,是何性质?有人指出,当前美国已经陷入激烈的“两个美国,两种前途”的道路之争,平行道上的美国两党及其追随者都认为自己所走的路才是正道。
7月20日,“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与广东地区图像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图像,向观众展示了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澳门与广东地区的文化交融与艺术变迁。
“源远流长——17至19世纪中国绘画在东亚的影响”展览7月28日在位于大连的旅顺博物馆开展。来自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的近70件文物参展,通过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的绘画作品展示17至19世纪中国绘画在东亚的传承与衍变,从绘画的角度诠释中国文化对东亚的影响。
俄国的19世纪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波兰历史学家安杰伊·瓦利茨基的《俄国思想史》,展开了一幅19世纪俄国思想史全景图。
内容简介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大国崛起”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节,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机制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苏美尔文明,后一个阶段是巴比伦文明,划分依据是这两种文明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公元前2000年之前的文明,由苏美尔人创造,使用的语言为苏美尔语,文献多数用苏美尔语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