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溯源甘肃文化】光彩绚烂的丝路文化唐代三彩凤首壶莫高窟第323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安息铅币(正面、背面)河西走廊重要关隘嘉峪关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并成“丝绸之路”一名是著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其《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此后遂被国际社会
古道丝路,驼铃声响。从数千年前古丝绸之路络绎不绝商队往来咽喉之地,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中不断发展的贸易热区。从历史长河中回眸两千年悠悠岁月,自长安一路蜿蜒向西的丝绸之路,随着十年前“一带一路”倡议的雄壮号角声,这条线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澎湃动力。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强调“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繁荣,维护世界和平稳定,顺大势、应民心。我们要弘扬丝路精神,共创共享美好未来”。
从壮丽的敦煌莫高窟到蜿蜒的嘉峪关长城,从繁荣的丝绸之路到神秘的张掖丹霞地貌,甘肃以其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在甘肃,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体验自然的壮美,享受文化的盛宴,聆听历史的回响。来甘肃吧,一起展望这片土地的美好未来。
“数字丝路全球探索”系列述评⑤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孔繁鑫 雷渺鑫 李飞驼铃声声,帆影幢幢。千百年前,中国先民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它们犹如两条绵长的彩带,将古代亚欧非等地的文化连接在一起,也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的新时期。万里丝路,跨越古今。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出生、成长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的长安、现代的西安。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为了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十余年,九死一生的张骞从西域带回了汗血宝马、地毯、石榴、葡萄、芝麻、胡麻、核桃等就此打通了长安到西域这条路。
4月16日,以“互联互通 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开幕。来自国际组织、政府、企业、学界的重要嘉宾齐聚一堂,共商数字技术发展与治理原则、共建繁荣数字丝绸之路、共绘数字未来的美好蓝图。驼铃悠悠,跨越古今;丝路精神,熠熠生辉。
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有这样一座“古都明珠 华夏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内丰富的馆藏资源,无一不浓缩了中国五千年古代文明的精华和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蕴藏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当几千年的历史文明通过几个小时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内心有许多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