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800年,寿春18载,繁华谢去,一眼千年。寿春带着楚国积累的财富和积淀的文化,随时光沉入地下。寿春,号称“地下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楚风东渐先秦时期的江淮地区,方国、部落林立。春秋时,楚国势力东扩。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先后灭六、蓼、舒人巢。
楚国,存续8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王的诸侯国,历史上曾多次迁都,包括但不限于5次。最早居丹阳,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淅之会的马蹬镇附近,也有人认为在汉水以南的枝江市或当阳县,因此存在较大的争议。
两千多年前是楚国都城“郢都”,战国时期被白起水淹城池,拔郢;古代著名的“淝水之战”古战场;曾经还是“扬州”、豫州、九江郡的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会”级别;还是老少皆宜、男女都爱的美食——豆腐的发源地......你能想象吗?
楚幽王的真实身份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说: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此感到很焦虑,为楚考烈王找了不少“宜子”的妇女,结果均没有生下儿子。赵国人李园知道这件事后,想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宫。于是,这位老哥想了这样一个办法,既不失身份,又能让妹妹成为楚考烈王的宠儿。
新华社合肥4月16日电 题:楚国最高等级墓葬!考古工作揭开武王墩墓神秘面纱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徐壮、刘美子战国,金戈铁马的时代,群雄争霸,朝秦暮楚。雄踞一方的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据传几度迁都。楚人的生活什么样?楚王的故事真假几何?这些问题至今引人遐想。
前段时间,安徽淮南“武王墩”的考古发掘引发大家热议。这座古墓不仅出土了成百上千的精美文物,也深刻反映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是怎样由盛变衰的。据说,这座古墓的主人为楚考烈王熊完,在他执政后期将楚国都城迁往今安徽寿春。
战国时代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为核心,诸侯通过变法、军事扩张与外交博弈激烈竞争。铁器普及推动生产力,百家争鸣催生思想大爆发,最终秦国以军功制度、远交近攻策略横扫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中国封建集权制度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 4月1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一号墓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这个令学术界充满期待的考古项目首次揭开神秘面纱。武王墩大墓无疑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发布后,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来源:人民日报图①: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图②:安徽博物院藏铸客大鼎。图③: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的方座形器。以上图片均为张昌平提供目前所发现的楚国青铜器及其墓葬,可大体勾勒出楚国历史的发展。
最近,考古界最大的“网红”,莫过于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墓。这是经科学发掘,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于今年3月进入椁室发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