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小桃花庵”书友的购书贴,勾起了我再读齐如山几本书的兴趣,《齐如山回忆录》10年前读过,跟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一样,印象深刻,十多天疫情封控不上班,正好大把时间,把它拿出来仔细再看一遍,今天看完了。
日本占据北平之时,留在北平的人前来看我的也很多,但分两种。在日本刚进北平时,他们是很露高兴之色,因为他们平常即与日本人有来往,有联系,都以为这是他们得手抓权的机会来了,纷相告语,有许多人约我合作,或请我暗中帮忙,那种得意忘形的情形,实在令人发指。
以下是几例不甚严谨的观感心得:一,“梅党”中成员多为有权有势、饱学多才之人,在艺术和生活方面都能给梅兰芳以帮助,而齐如山是梅家的工作人员,吃的是“梅家饭”,依附于梅兰芳,以此背景,齐如山虽属于梅党的骨干人物,却不可能成为梅党领袖人物。
中国古代公共剧场大致有商业性剧场与神庙剧场两大类:前者为宋元时期的瓦舍勾栏与清代以茶园酒馆为代表的戏园,后者包括各种寺观庙宇剧场、会馆剧场以及宗祠剧场。 瓦舍为宋元时期大城市里的一种大型游艺场所,其中勾栏为各类技艺的表演场所。勾栏演出一般在白天,通常一演就是一整天。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苏文洋多年以前,读中国文化大师齐如山的回忆,特别对他谈故宫的酱缸故事记忆深刻,并深有感触。也只有到了一个朝代的末期,才会发生“太监的酱缸——动不得”这样的奇闻吧。南书房廊下曾放置着太监的酱缸。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孟晓东,一个是齐如山。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的时候,后来去美国留学,到,到1917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做教授,梅兰芳与他相识,就在1917年之后,齐如山晚年在回忆中说,我与世之先生相交50多年,他常到舍下...
梅兰芳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20世纪中国戏曲、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所开创的京剧梅派艺术深入人心,对中国戏曲众多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日前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