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生活充满新的生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行各业的女同胞们挺身而出、坚守岗位、辛勤工作、英勇奋战,用无私与无畏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巾帼赞歌。而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里,小编向全国妇女同胞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祝愿广大妇女同胞们节日快乐!
11月16日,云南大理,女孩左左是彝族,当地女孩出嫁的时候,妈妈都会给女儿准备十几甚至几十条民族服饰作为嫁妆,还有几十双鞋子,非常的漂亮,极具民族特色,当天她展示了妈妈给她准备的嫁妆其中的一件,从穿戴的复杂程度就能看出制作起来很麻烦,这也是妈妈的爱。
站在2021年的第一天,我们来关注女性。在中国7亿多脱贫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如果贫困有一张面孔的话,它的一半侧脸是女性。女性的困境更复杂,大部分人面临着家庭责任和社会角色两种力量的拉扯,无力解决自身和家庭的问题。
来源:【四川融媒体省平台】“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妈妈的女儿》的故事,姥姥讲给了妈妈,妈妈又教给了我,女儿终究会成为妈妈,妈妈也曾经是女儿。生命的种子不断播种在四方,“阿嫫妮惹”的故事也不断被女儿们传唱。
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郑志浩“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10月20日晚,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凉山州歌舞团彝族传世经典歌舞剧《妈妈的女儿》,举行立项资助首演。
五月下旬,我和三位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刺绣为业的彝族妈妈——罗以乌、妞牛莫、潘阿依聊了聊。在成为绣娘前,她们大都有在外打工谋生的经历。我好奇的是,转型做彝绣手工艺人,对身处“留不下来的城市,难以回去的家乡”夹缝中的山区妈妈们,意味着什么。
邦界村眼前是延绵的高山,眼底是奔涌的澜沧江,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土基房、杈杈房、石棉瓦房与青山碧水成鲜明对比,10个村民小组570户人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1046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极其复杂,脱贫任务非常艰巨。
彝绣作为彝族民间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千百年来在彝家儿女的手上世代传承,绵延至今。42年前,7岁的金秀兰坐在火塘前,看着妈妈手中的针线在布料上穿梭,一朵朵灵动的花跃然布间。当时的她不曾想过,未来有一天,自己会接过母亲手中的针线,用巧手传承民族文化。
在我眼里我们彝族女孩就是钢筋混泥土做的,彝族女孩嫁人了就相当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得听夫家的话,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要在公婆家很勤快,什么洗衣做饭喂猪喂羊,什么苦活累活你都得抢着干,不然别人就会说这家的媳妇好吃懒做,给家里人丢脸,家里人也会帮夫家人训你,我感觉彝族女孩真的很能吃苦,被他们当做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情的工具,离婚了,不会分你财产,而且得返还之前给的彩礼,甚至女方过错双倍返还,而且是让这个女孩子去还,要么你打工慢慢还,要么你嫁人还。
中国经济新闻网凉山讯(张丽)“在美丽的阿尼山下有条蜿蜒曲折的小溪,远近闻名的阿尼村寨就坐落在这里……”在欢乐的氛围中,歌舞剧拉开帷幕,一个古典的彝寨展现在观众眼前,一个彝族女儿的故事也在众人的精彩演绎中被娓娓道来。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摊开中国地图,在西南边陲,有一个冬暖夏凉,四时花开的地方,这就是云南。花是大自然给云南的馈赠,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云南人以花为伴,与花共舞,在花间劳作,在花间生存,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柴米油盐到风花雪月,无处不是花,无时没有花。